五、論述題
2.1 如何理解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
答: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存在需要兩個基本條件: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存在。社會分工是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出現的。社會分工是指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部門和行業的分工。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專門生產各種不同產品的生產者或經濟單位,各行各業的生產者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要互通有無,取得對方的產品,從而產生了相互交換產品的要求。社會分工越是發展,生產專業化的程度越高,交換的范圍越是擴展。②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這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各自都是具有自身經濟利益的經濟主體,各個經濟主體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在彼此發生經濟聯系和相互交換產品時,要求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因而,勞動產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產品的生產和交換便采取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形式,從而導致商品經濟的產生。這個決定性條件,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是伴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生而出現的。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不同的所有者和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企業之間,也存在商品經濟關系。
2.2 勞動二重性理論為什么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樞紐?
答: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理論之所以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因為:①勞動二重性理論把勞動價值理論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勞動二重性理論,論證了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從而說明了生產各種商品的勞動的具體形式各不相同,卻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較,從根本上論證了商品價值的本質。②勞動二重性理論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科學基礎。馬克思在勞動二重性理論的基礎上,論證了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雇傭工人的具體勞動在生產出新的使用價值時,轉移了生產資料原有的價值,而抽象勞動卻創造出新的價值,正是在這個新價值中,包含著被資本家所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從而創立了科學的剩余價值理論。③勞動二重性理論還為一系列重要理論提供了科學依據。馬克思從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出發,在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進而創立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平均利潤理論、資本主義地租理論,等等,從而建立起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2.3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客觀規定有何意義?
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客觀規定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是: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變化。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關系到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單位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而商品是按照 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量進行交換的,他就可以獲得較多盈利,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反之,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單位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大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商品的個別價值大于社會價值,而商品仍按社會價值進行交換,他生產商品時所多耗費的勞動就不被社會所承認,他就可能虧本或破產,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③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對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日益提高,生產單位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會趨于縮短。這樣,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便會逐漸降低,商品生產者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數量不斷增多,從而推動商品經濟日益發展。
2.4 怎樣理解商品價值量的決定?
答:商品價值量的決定,應從三方面來理解:①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所實際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所決定,否則,同種商品就不會有同一的價值量。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②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以簡單勞動為尺度。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所生產的各種商品,其價值量的確定,是通過把一定量的復雜勞動換算為多倍的簡單勞動來實現的。③商品價值量的決定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相關。勞動生產率越高,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價值總量卻不變,從而平均到單位產品內的價值量就越少;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2.5 怎樣認識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答:簡單商品經濟的矛盾是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①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形成的條件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分工。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每個商品生產者作為私有者,他的勞動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進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在社會分工存在的條件下,各個商品生產者都需要同其他商品生產者交換所生產的商品,他們的勞動都是提供給社會的,構成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因而他們的勞動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②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不符合社會需要,全部賣不出去,他的勞動就不被社會所承認,私人勞動就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二是如果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只賣出去一部分,或者他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大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私人勞動就會有一部分不被社會所承認,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③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之所以是以個體私有制為基礎的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的原因。這是因為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能否轉化為社會勞動,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社會勞動,決定著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虧損的程度,決定著他們發財致富或虧損破產,從而決定著他們在兩極分化中的命運。
2.6 貨幣起源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產物,是價值形式長期發展的結果。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①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是偶然地簡單地表現在和它相交換的另一種商品上,這另一種商品起著等價物的作用。②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在其他一系列與之相交換的商品上,這一系列商品就是特殊等價物。③一般價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價值統一表現在某一種與它們相交換的商品上,這種商品就是一般等價物。④貨幣形式。即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統一表現在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上,這種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成為貨幣。從價值形式發展過程可以看出,貨幣既不是聰明人的發明,也不是人們協商的產物,而是商品交換和價值形式發展的產物。
2.7 貨幣的職能是什么?
答:貨幣的本質體現在它的職能上,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具有五種職能。①價值尺度。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指貨幣是衡量和計算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社會尺度。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表現就是商品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②流通手段。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是指貨幣起著商品交換媒介的作用。③貯藏手段。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是指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可購買任何商品,因而貨幣就成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可以貯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④支付手段。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是指商品賒購到期償還貨款,以及支付租金、工資、利息、稅款時,貨幣所起的作用。⑤世界貨幣。貨幣的世界貨幣職能是指貨幣越出一國的范圍,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發揮一般等價物的作用。貨幣的五種職能的排列順序,大致反映了它們產生的順序及期相互關系。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是貨幣一產生就具有的職能,其他職能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相繼產生的。
2.8 價值規律的內容和作用表現形式是什么?
答:①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要求是: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概括地說,價值規律就是商品按照 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規律。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②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格是以價值為基礎,但受商品供給與需求關系的影響,某種商品供過于求時,價格就降到價值以下;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漲到價值以上。所以,隨著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總是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這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③商品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價格與價值經常不一致,并不違背價值規律,不表明價值規律失去作用。這是因為,第一,商品價格波動的中心是價格,價格變動總是以價值為基礎,價格波動的幅度不會偏離價值太遠。第二,從較長時期和全社會總體來看,商品總價格與總價值相等,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價值相一致。
2.9 價值規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么?
答:在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三方面作用:①價值規律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分配的比例,即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這個作用是通過價格圍繞價值的變動,使商品生產者在利益驅動下調整自己的生產方向和規模,從而自發地調節著社會資源的配置。②價值規律自發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因為,商品生產者為了使其所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以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和在競爭中取勝,便力求采用先進技術,改進生產方法,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價值規律會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分化。這是因為,生產條件好的商品生產者,勞動生產率較高,其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從而有可能發財致富。而那些生產條件差的商品生產者,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其商品的個別價值可能大于社會價值,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從而有可能虧本,甚至破產。這就會引起商品生產者的貧富兩極分化。
2.10 價格機制的功能和起作用的條件是怎樣的?
答:①價格機制的內涵。價格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變動與供求關系變動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而發揮作用的機制。價格形成的基礎是價值,但價格又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而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此外,價格還受紙幣發行量、國家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而變動。正因為價格變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價格能夠比較綜合地反映社會經濟運行的狀況,向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傳弟各種信息,成為調節經濟運行的有力杠桿,從而發揮價格機制的作用。②價格機制對社會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具有多方面功能。價格機制可以調節生產和投資的方向及規模,從而調節資源的配置;調節商品供求關系;調節消費需求方向和結構;調節收入分配;調節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因而起著推動和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③價格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是,價格與價值既相背離又趨于一致。價格應圍繞價值波動,不是始終固定不變,而且價格與價值相背離的時間、方向、程度應當是靈活而又適當的,否則價格機制不可能發揮其調節功能。
2.11 競爭機制有什么功能?它起作用的條件是怎樣的?
答:①競爭機制的涵義。競爭機制是市場競爭與價格、供求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在一個生產部門內部的競爭,主要是圍繞商品的質量和價格而開展的。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圍繞資源配置的流向而展開的。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圍繞資源配置的流向而展開的。此外還有買者之間的競爭,以及買者與賣者之間的競爭等等。競爭會引起價格和供求關系的變動,而價格和供求關系的變動,反過來又會引起競爭。②競爭機制對社會經濟運行和發展具的的功能。它能夠促進企業改進生產技術,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改善消費服務;它有利于打破地區和部門分割,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交流;它有利于實行優勝劣汰,增強經濟活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③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其條件主要是企業必須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使企業在競爭中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和承擔各種風險。同時要有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市場規則和價格體系,消除各種壟斷行為。
2.12 商品價值為什么體現著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答:①價值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夠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換,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可以互相比較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在質上是相同的,從而在量上才可以互相比較。這種共同的同質的東西,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任何商品都是人類勞動的產品,它們的內部都包含著一定數量的人類勞動。這種人類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這種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就形成商品的價值。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換,就是因為它們都有價值。商品的價值在質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價值,只有量上的差別,因而可以互相比較。所以,價值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②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可以形成價值,但不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一般人類勞動都形成價值,只有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一般人類勞動才形成價值。勞動形成價值,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的一種社會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價值,但是,只有當有用物品作為商品時,才具有價值,可見,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