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44、中國革命的主要陣線是統一戰線。中國社會是一個(或階級構成)是“兩頭小中間大”。近代世界矛盾的焦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
45、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創統一戰線的基本特點是民眾的大聯合。1927年以后,中共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的主要錯誤是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上。
46、中共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統一戰線的方針是在中共二大。中共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是在中共三大。
4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新三民主義,也是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新民主主義統一戰線的主體是勞動者之間的聯盟。
48、中共建立的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革命政權組織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49、解放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的主要目標是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政權。革命統一路線的最根本的問題是領導權問題。
50、中國革命和中國統一戰線的倡導者、組織者和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無產階級的領導權,主要是指共產黨對于全國人民各革命階級的政治領導。
51、統一戰線共同綱領的核心(新民主主義革命統一戰線政治基礎)是共產黨的政治路線、綱領。
52、統一戰線的基礎是工農聯盟,出發點和歸宿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工作的根本方針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
52、中共在同資產階級聯盟中實行的政策是又聯合又斗爭。毛澤東把霸權主義國家與一般的資本主義國家開來的理論是“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53、中國共產黨處理與民主黨派關系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也是毛澤東首倡文獻《論十大關系》。
54、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最高組織形式是人民政協,也是建國初期我國最高的國家權力機關。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第五章
55、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中共第一個紅色政權是茶陵縣工農兵政府。
56、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思想的最初萌芽是“聯合統治” 或“合作統治”,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工農民主專政。
57、毛澤東明確而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方案的文獻是《新民主主義論》。
58、抗日民主政權曾實行的“三三制”即共產黨員、非黨進步分子、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權的施政方針應體現抗日與民主兩種精神。
59、抗日戰爭后期,提出的號召是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革命統一戰線的基礎)是工農聯盟。
60、毛澤東第一次公開使用人民民主義專政是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已經完全形成的標志是《論人民民主專政》。
61、人民民主專政的體系中的主體是人民,也是國家政權的主人。我國的根本國家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是新中國的國體。
62、無產階級專政史上的首創是把民族資產階級劃入人民的范圍。我國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我國政權組織的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我國的基本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63、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區域自治。我國47年5月建立的第一個民族自治區是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區域自治的目標是實現國家富強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第六章
64、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國情是中國是一個經濟相當落后的農業國。
65、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戰略方針是不要四面出擊。新民主主義的性質是過渡性質。建立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主要途徑是沒收官僚資本。
66、建國初期,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是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的基本政策。
67、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對待富農的政策是保存富農經濟。中共提出由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最初設想是在民主革命時期。
68、總路線的主體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其兩翼是對農業、手工業和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關于農業合作化的改造的淵源是列寧合作化理論。
69、我們利用和限制工業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是國家資本主義。其發展經過了初形式和高級形式兩個階段。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公私合營。
70、國家對資本家的贖買形式是四馬分肥,主要是指國家稅收34.5%、職工福利費15%、企業公積金30%、紅利20.5%。
71、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標志是實現了公私合營。
7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在1956年,主要標志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
73、我國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始的標志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執行,其依據是過渡時期總路線,主要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提前完成的時間是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加強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第七章
74、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時期。
75、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面臨的一個全新的課題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國在1953年開始的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采取了蘇聯模式。
76、在中國共產黨內率先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任務的人是毛澤東。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的文獻是《論十大關系》。
77、毛澤東提出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是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里。
78、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方針(根本指導思想)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也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出發點和目的。
79、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首次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特別是基本矛盾作為一個全面性的問題提出來的是毛澤東。
80、社會主義社會的客觀歷史進程及其發展的基本動力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其性質是非對抗性。特點是又相適應又相矛盾。解決的基本途徑和辦法是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
81、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50年代我們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82、中國工業化道路中最重要的問題是重、輕、農的發展關系問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時,我國經濟的構成是單一的公有制。
83、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設想的人是陳云。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思想政治工作。
84、周恩來在上海科技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的關鍵是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85、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雙百方針。我國對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針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86、古為今用是對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正確方針。洋為中用是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方針。百花齊放是指藝術,百家爭鳴是指科學。
87、中國的先進分子是在十月革命之后。 黨內左右傾主義錯誤的發生主的主要根源是小資產階級。 黨內斗爭的性質是思想斗爭。
88、毛澤東思想關于黨的建設的最核心的內容和最重要的特點是思想建黨,也是黨的各方面的建設的基礎。
89、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是要幫助黨員在思想上入黨。基本原則是把堅持對黨員進行思想教育作為中心環節。
90、搞好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黨員的黨性修養。對黨的思想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著作是《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91、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好形式是整風運動。
92、中共最早規定了民主集中制為黨的指導原則的文獻是《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
93、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最根本的制度民主集中制,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保證黨在思想上和組織上的一致。全黨服從中央是民主集中制的核心。群眾路線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礎。
94、毛澤東首次對黨的優良作風作了簡明的概括是在黨的七大的政治報告里。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途徑的關鍵是克服主觀主義。
95、1944年3月郭沫渃在《新華日報》發表的歷史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是紀念李自誠進北京三百年。
96、曾經被中國共產黨作為整風的一篇歷史性文章是《甲申三百年祭》。首次明確提出了執政黨建設的問題是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