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9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考點匯總
1.鮑照(?—466),字明遠,東海(郡治在今山東郯城)人。他出身寒微,但飽負才學。
2.鮑照是一位出身寒族而具有濃烈感情的詩人。他的社會經歷和地位,使他的詩較少宮廷色彩,而更多地帶著慷慨悲涼的氣質。鮑照詩今存約二百首,主要是樂府和五言古詩,而以其中的八十多篇樂府詩成就最高。
3.鮑照詩歌內容豐富。由于他“才秀人微”(《詩品》卷中),更能深刻地認識到門閥制度的黑暗與不公,對高門世族壓抑人才憤慨不平,所以他的許多詩作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不滿與抨擊。如: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其四)
——《擬行路難》
4.主要內容:社會不公平現象、邊塞征戍、游子思婦等。
5.代表作:《擬行路難》是以七言為主的雜言,改逐句押韻為隔句押韻,創造性地自由換韻,使詩歌節奏鏗鏘頓挫。反映現實生活,抨擊門閥制度,揭露黑暗丑態,表現人民的不幸。
6.樂府詩特色:有抒情熱烈,氣勢流暢之美。抒情與構辭融為一體。抒情外露、強烈、流暢、節奏急速。
7.語言特色:注重錘煉字句、雕藻淫艷,傾炫心魂。吸收民間口語,語言平易流暢。如: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擬行路難》其三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