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第一節 資本主義的形成
1.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活動,就是商品生產。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稱。商品經濟的產生和存在需要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社會分工的產生和存在;第二個也是決定性的條件,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具有使用價值(自然屬性)和價值(社會屬性)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價值是商品的最本質因素。
3.具體勞動創造出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了商品的價值。
4.物化勞動不能創造價值,只是轉移價值;價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勞動,即活的抽象勞動。
5.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6.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勞動還原為倍加的簡單勞動,是通過市場交換而自發實現的。
7.商品價值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基本關系: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而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8.貨幣的產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體現著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
9.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10.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商品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
11.價值規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的作用:
①價值規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客觀必然性的實現。這種必然性越是得到貫徹和實現,越是表明價值規律在有效地發揮作用,也就意味著商品經濟得到正常順利的發展。
②價值規律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價值規律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比例,即調節社會資料的配置;第二,價值規律自發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三,價值規律會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分化。
12.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在經濟上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二是少數人手中積累起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大量貨幣財富。
相關鏈接:
2020自考報名方法 ※ 2020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