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文化、文明和社會進步
本章要求學生理解文化的本質、結構和功能,文化的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關系,以及文化與文明的關系,使學生樹立一個這樣的觀點:即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大力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又要善于吸取、借鑒外來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使外來優秀文化中國化、讓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為我所用,以此加速中國社會進步和現代化進程,使中華民族重振雄風于世界
第一節 文化的實質和人的發展
一、文化的內涵
文化概念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文化指以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體系,是由政治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所構成的領域,廣義的文化是以各種各樣民族的、區域的、世界的文化形態出現的,它的本質含義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它映現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的力量所達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它具有三個特點:人化的形式、社會的性質、多樣的形態。
二、人類發展和文化存在
人類與文化的關系,是主客體的雙向建構關系。一方面,人類是創造文化的主體。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具有超越主體的客觀形式,具有自己特定的結構和功能,形成人類社會特有的遺傳機制。
文化的發展從總體上劃分為兩個階段:1、建立在“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的基礎上;2、建立在“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的基礎上。
• 文化的發展是人發現人自身的過程,文化成果又加速社會的發展。
三、兩種不同的文化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足于唯物史觀基礎上闡述文化與社會和人類相互關系及其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的基本觀點(P694-):
1、人類改造世界和改造人本身的活動是文化的起源和基礎。2、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的標志和準繩。3、文化是具有自身利益相對獨立性的“自己構成自己”的過程。
西方文化哲學的四種類型:理性主義的文化哲學、自然主義的文化哲學、結構功能的文化哲學、符號主義的文化哲學。它們的局限性主要有(P696-):1、無限夸大了人的主觀精神的作用。2、夸大了歷史的偶然性而否認歷史的規律性。3、夸大了文化相對主義的運用范圍,抹殺了文化進步的內在標志。
第二節 文化的分類、結構和功能
一、文化的分類
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從文化本身領域看,可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類。
從文化的主體承擔者看,文化可分為個體、群體、民族、世界文化。
從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文化可分為主、亞、反文化。
從文化的發展看,文化可分為原始、古代、現代以及未來文化。等等。
文化和文明是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的。
二、文化的一般結構
思考:什么是結構?
文化結構指文化諸要素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聯結方式。
文化系統的表層要素,是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文化產品”。
文化產品背后,是人們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文化活動方式,即“活動模式”或“活動樣式”。
從文化產生過程看,文化是人們活動模式(經驗)的保存和傳遞。
從文化對人的影響看,主要在于幫助人們掌握基本的活動方式。
在活動方式背后,是以文化符號的形式表現的“文化觀念”。
文化產品、活動方式、文化觀念是構成文化系統的三個基本要素。
不同類型的文化在基本結構上的共性,并不意味著文化的唯一性,并不排斥文化的民族性。
三、文化的社會功能
文化具有信息功能;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具有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具有認識功能。
第三節 文化和文明的發展
• 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是從歷史上延續下來的民族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民族性、新舊交融性等特點,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具有兩重性,即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塑造培養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而傳統文化中的缺陷、糟粕又造就消極落后的國民同性。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文化現代化是整個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極其重要的內容,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密切相關,傳統文化與社會現代化,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我們要用批判繼承的眼光,正確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三、文明(civilization)是文化進步(advancement)程度的標志(sign,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程度。
相關鏈接:
2021自考報名方法 ※ 2021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