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1年10月自考《鄧小平理論概論》復習重點匯總
第四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引言:社會主義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任何一個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要經歷四個階段,即初級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這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一、 章節結構和內容提要:
本章主要闡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基本特征、長期性及重要意義,分析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論證了主要矛盾與中心任務的關系以及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說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持社會政治穩定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本章共有三節:
第一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分析了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著重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基本特點和歷史任務,指出了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介紹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第三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闡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經濟建設是現階段的中心任務,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保證,改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論述了改革、發展、穩定的相互關系及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政治局面的必要性,說明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的內容和意義。
二、 重難點分析:
1、 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
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階段,
1986年 十二屆六中全會第一次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本質特征作了比較科學的概括,
1987年十三大對其作了全面系統地論述,并概括出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1992年十四大說明了該理論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間的聯系,
1997年十五大進一步深化了該理論,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基礎是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估計。最基本的、帶有全局性的國情特征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低。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是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個歷史階段。
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包括兩層涵義:
① 、 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② 、 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
3、關于主要矛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理解主要矛盾與中心任務的關系)
它之所以成為主要矛盾,其原因:
一是現階段,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后,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
二是只有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后,才能把滿足人民的需要作為生產目的,并根據這種需要調節生產。
三是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我們在表述現階段主要矛盾時所說的“落后”,顯然不是就一般意義上說的,而是相對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所需要的生產力水平來說的。
主要矛盾與中心任務的關系:
(1)主要矛盾決定中心任務。認清主要矛盾十分重要。只有認清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中心,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貫穿這個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和全國的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
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必要性:(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有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擺脫社會生產的落后狀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是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的需要。只有搞好經濟建設,才能逐步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4、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
①、 生產力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②、 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
③、 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
④、 科技教育文化落后。
⑤、 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
⑥、 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
⑦、 各方面的體制還不完善。
⑧、 努力建設精神文明。
⑨、 同世界先進水平有差距。
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②、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③、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四有”公民為目標,發展“三個面向”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6、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7、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要意義:
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總結中國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這一理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第一, 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最基本的國情,是制定路線、方針、政策以及確定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的基本依據。
第二,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克服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抵制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的銳利武器。
第三,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我們解決矛盾、澄清疑惑、反對各種錯誤傾向的思想武器,是我們理解、認識、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
8、關于四項基本原則:
(1)“兩個基本點”的含義:堅持四項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這兩個基本點互相貫通、互相依存。
(2)四項基本原則的含義:是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證,是我們的立國之本。
(3)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必要性:
a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它規定了我國走什么道路,實行什么樣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由誰來領導和以什么作為指導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則問題,決定著國家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關系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運。
b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證。它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起政治保證作用:一是保證有一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證有一個團結穩定的環境;三是保證有統一意志和統一行動。
c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的一條根本經驗。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或否定任何一項。否則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事業。
(4)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四項基本原則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起著三方面的政治保證作用:一是保證有一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證有一個團結穩定的環境;三是保證有統一的意志和統一的行動。 5、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二十年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黨的基本路線,這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鄧小平一再強調:“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三、基本概念簡釋: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是對我國現實國情的明確界定,即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于不發達階段。
2.基本路線: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制定的行動綱領,是總攬全局的根本指導方針,是黨制定各項具體方針政策的依據,是全黨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的基礎。
3.四項基本原則: 是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證,是我們的立國之本。
4.改革: 是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發生的深刻改變我國貧窮落后狀態的革命變革。其實質和目標是要從根本上改革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5.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黨的十五大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所提出的總的奮斗目標,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制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它是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
6.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矛盾。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