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國的社會分層
一、社會分層研究的意義
今天,我國處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期,階級、階層關系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需要加強研究。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伴生出新的階層,他們雖然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但他們彼此的社會地位也不盡相同。因此,正確認識各個階級、階層的地位與歸屬,正確地處理各個階級、階層的利益關系與矛盾癥結,已成為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二、中國改革開放前的社會分層
1949-1978年期間,我國的社會分層,不僅存在階級的劃分,同時也存在事實上的階層劃分。
(一)經濟和政治相結合為標準的劃分
1949年,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農村進行土改,農村劃分了地主、富農、上中農、中中農、下中農、貧農和雇農等階級階層。1954-1956年,城市也進行了階級、階層的劃分。這種階級、階層的劃分標準日益演變為政治標準,并理所當然的成為國民先賦的政治身份,長期制約著一個人的發展。
(二)身份制為標準的劃分
社會學在探討我國改革開放前的社會分層時,運用了身份和身份制概念,認為1949-1978年時期,我國社會分層的標準形成了身份制的體系。
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地位或資格,一般具有繼承性和不可更改性,但這里使用的身份或身份制卻不同,它不完全是由先賦因素決定的。5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了以戶籍、工作單位和人事管理等一套非財產所有權為標準的社會分層制度體系,成為身分制。
戶籍制度。戶籍制度有兩大特點:第一,它以城鄉劃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第二,戶籍與勞動用工制度、人事檔案制度和生活資源供應制度相配套。
單位制度。單位是指機關、團體或屬于機關、團體的各個部門,它是將個人和國家直接聯系起來的制度化的中介,是中國經濟、政治生活的基層組織形式。總而言之,國家或集體控制的資源通過單位實行再分配,基本上都沉淀再各種各樣的單位之中,個人的各種需求也只有在單位中才能得到滿足。
人事管理制度。我國人事管理制度把社會成員劃分為干部、工人和農民等最基本的三類。
三、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社會分層(04.4.33多選)
(一)從身份到契約的轉化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層過程中產生的現代社會關系結構的一種根本性變革是從身分到契約的轉變。傳統社會結構是一種以身分為中心的凝固的社會結構形式。現代社會是以契約為紐帶的開放社會。
1978年,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我國也從“身分社會”向“契約社會”轉變。
(二)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動
當代中國社會分層結構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里,由過去的二元的階級結構,以及嚴格的戶籍、單位和人事管理制度控制,迅速地進入大規模分化和重組時期,產生了新的階層。
農村階層結構地變動;
城鎮階層結構狀況;
軍人階層;
社會邊緣階層。
第四節 社會流動
一、什么是社會流動
(一)社會流動的概念
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一種社會地位或職業向另一種社會地位或職業地移動。這種變動可以是從一個社會階級或階層向另一個階級或階層地轉移,也可以是同一個階級階層內部地職業或一般活動空間等方面地變動。
(二)社會流動的意義
社會流動是社會變遷地一種反映。
合理地社會流動是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所必需地。
首先,社會化發生產客觀上要求實現勞動力流動和人才流動,實現勞動力的合理配置;
其次,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基于個人出身的地位獲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個人業績的現代模式所取代,社會流動成為個人取得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
第三,社會流動加強了個人才能和成就與其他社會地位之間的聯系,有利于造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增強社會的活力;
第四,社會流動有利于加強各個社會集團之間的聯系。
二、社會流動的類型和模式(06.4.25/05.4.25/04.4.28/04.4.33)
(一)結構性流動和自由流動
結構性流動是由于生產技術或社會體制方面的變革而引起的規模較大的社會流動。
自由流動是指那種不是由于體制的變化而是由于個人特殊的原因,如個人努力、偶然的機遇等而導致的社會流動。
結構性流動是由于生產技術或社會體制方面的變革而引起的規模較大的社會流動。
自由流動是指那種不是由于體制的變化而是由于個人特殊的原因,如個人努力、偶然的機遇等而導致的社會流動。
(二)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
所謂垂直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分層結構中跨越等級界限的位置移動。
水平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在同一等級的不同位置之間的橫向移動,這種流動不會造成人們社會等級序列地位的改變。
(三)代內流動和代際流動
代內流動是指一個人一生中特別是其工作生涯里社會地位的變化。
代際流動是指子女相對于其父母來說的地位的變化。
(四)競爭式流動和贊助式流動
在競爭式流動中,作為公開競爭目標的較高的社會地位,需要通過追求者自身的努力去獲得。贊助式流動則不同,較高的社會地位不是個人通過競爭可以直接獲得的,它需要由已經獲得了較高地位的人根據某種既定的標準來授予。
(五)個人地位獲得模式
美國社會學家布勞和鄧肯提出了一個美國社會中的地位獲得模式,如下圖,這個模式強調了本人受教育程度對獲得新職業的重要意義。
三、我國社會流動的動力機制和制約因素(06.4.47論述)
(一)社會流動的動力機制
工業化和科學技術進步式社會流動的根本動力
城鎮化是社會流動的又一強大動力
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是社會流動的巨大推力
(二)社會流動的制約因素
人口因素
自然因素
地區發展因素
制度因素
政策因素
個人因素
同時,需要認識到的是社會流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