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發展中的偉大變革。
19世紀40年代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歷史發展和哲學發展的必然產物。首先它是適應無產階級變革資本主義舊世界、解放全人類的革命斗爭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它又是以往科學和哲學發展的總結,是人類以往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積極成果的理論結晶。它以實踐的觀點為基礎,合理地解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從而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以及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本體論的統一。從其理論特征上看,又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一。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歷史發展和哲學發展的必然產物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社會歷史前提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新的歷史時代為新哲學的創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政治經濟上,19世紀30—40年代這一時期,時代精神的主旋律已開始由資產階級的爭取政治平等的民主革命運動轉變為無產階級的爭取人類解放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任何爭取解放的階級斗爭,盡管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物質性的經濟關系這一歷史的決定性因素的發現,使得對歷史的的唯物主義解釋成為可能,進而使得完整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創立成為可能。
自然科學上,一些揭示自然界各種物質形態之間的聯系和發展的科學紛紛建立和發展起來。尤其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的原理以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給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社會科學上,應古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對資產階級社會進行經濟解剖,創立了勞動價值論,高度評價了生產勞動的作用。這些重要重要成果,都為對于歷史的唯物主義解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料。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理論前提
以往哲學從兩個方面提供了新世界觀產生的前提:一方面,以往哲學對于人與世界關系的有益探討積累了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以往哲學與時代精神的背離及它所包含的內在矛盾為新哲學的形成提供了由以出發的問題。
在近代哲學中,法國唯物主義與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代表著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兩種對立的方向,它們對于新世界觀的形成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法國唯物主義:是一種感覺論、經驗論的唯物主義,把肉體感受性視為人的本質。一方面論證了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性,另一方面又陷入對社會歷史的錯誤理解,否認人的任何選擇自由得出極端決定論即宿命論的結論。法國唯物主義并沒有徹底地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沒有合理地解決自由與必然的現實對立的問題。
德國古典哲學:對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解決采取了同法國唯物主義截然對立的方式,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性的一面,把能動的自我意識視為人的本質。其進步意義在于,把思維與存在理解為一種思維對于存在的把握活動,具有歷史性的活動,肯定了矛盾存在的合理性,并肯定了揚棄矛盾。其局限性在于,只是虛幻地而不是真實地解決了思維與存在、自由與必然之間的現實對立的問題。
費爾巴哈哲學:“使唯物主義重新登上王位”。其哲學是一種“人本學”唯物主義,認為思維和存在的統一在人身上得以實現,人就是肉體與靈魂的統一。費爾巴哈哲學的積極意義在于它不僅打破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統治,而且試圖探討思維與存在統一的現實基礎。其局限性在于,費爾巴哈以抽象的人為基礎所實現的思維與存在的統一仍然只能是一種抽象的同一,從而對于自由與必然的現實對立也就只能提供一種抽象的解決方式。
三、馬克思主義創立的進程
新的哲學世界觀的歷史使命在于為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革命斗爭提供理論的指導,因而這種哲學的創立是與共產主義的理論和運動密切相關的。因此,新哲學的創立首先就是要消除以往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的空想性質,科學地說明和論證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對于共產主義的必然性的科學論證,它的創立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大體上說,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標志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手稿中,馬克思初步提出了物質實踐的概念,力圖把人的本質、社會生活的本質歸結為實踐,把全部歷史歸結為生產勞動的異化與揚棄異化的辨證運動過程。但是,這種對于實踐概念的規定并不完備,在理論上無法說明異化勞動的起因,陷入循環論證的邏輯困難。于是進入下階段的探索。
第二階段進程是以《神圣家族》為標志的。在《神》中,馬克思暫時防下列異化勞動理論而轉到力圖將法國唯物主義印象辯證法這一方向上。繼承了從自然存在出發的唯物主義傳統,一些重要觀點,諸如要求從經濟狀況和工業狀況的不同去理解歸國家和現代國家的不同等等,顯然都已超出了法國唯物主義的眼界,但這里主要之點還是在出發點上強調了物質利益的基礎作用,為能闡明物質利益與歷史發展的中介關系,即未能歸根到底從物質生產活動去說明歷史發展,從而說明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相關鏈接:
2022自考報名方法 ※ 2022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