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第一節 世界的物質性
一、 對世界統一性的不同認識
在哲學史上,對世界的統一性問題始終存在著不同的認識。
唯物主義 —— 物質本體論
唯心主義 —— 精神本體論
二元論 —— 世界有兩個本質,精神和物質彼此獨立平衡
不可知論 —— 世界的本質問題是不可知的
實證主義 —— 本體論問題是哲學應予拒斥的形而上學的假問題
人類實踐和科學的歷史證明,只有唯物主義對世界統一性的認識才是正確可靠的。
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機械的、形而上學的、不徹底、不完備的
二、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自己正確地理解物質概念的方法論原則。他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對對象、顯示、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
物質概念是任何唯物主義哲學的最為基本的范疇,是建造全部體系的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唯物主義,它對于物質概念的規定,自然也在自己的整個理論體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于這一意義,從以下幾方面把握: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體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是構成徹底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出發點。
其次,馬哲對于物質概念的理解體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
再次,馬哲的物質概念體現了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統一,為認識論奠定了唯物主義的堅實基礎。
馬哲對于物質概念的這一規定,堅持了唯物主義哲學路線,繼承了以往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并將其提高到現代唯物主義的水平。
三、 現實世界的客觀實在性
目前仍然有兩個重要的領域,長期成為唯心主義同唯物主義對現實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問題相抗衡的陣地。這兩個領域是:同人的主觀活動相聯系的社會歷史,現代科學所發現的微觀粒子運動。
人類社會的客觀實在性:
社會存在是由現實的人、自然環境以及人所創造的生產工具等物質實體要素所構成的有機系統,它的本質內容就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存在具有客觀實在性。
微觀領域的客觀實在性:
唯心主義 —— 歪曲科學的成就,否認微觀世界的客觀實在
馬哲 —— 自然科學在當代的所有成就都是對辯證唯物主義的新的證實,微觀世界是客觀物質世界整個大系統的一個層次、一個組成部分,同宏觀世界一樣,具有客觀實在性。
相關鏈接:
2022自考報名方法 ※ 2022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