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相對獨立性
唯心主義 —— 夸大意識作用,主張世界統一于精神。
舊唯物主義 —— 主張世界的物質性,看不到意識的能動反映,甚至把意識歸結為某種物質實體。
二元論 —— 把意識看承是與物質獨立平行的世界本質。
馬克思主義 —— 以徹底唯物的、實踐的、辨證的觀點看待意識,合理結實了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
一、 意識是物質的最高產物
意識是物質的最高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的起源的基本觀點。
第一,從人類意識的自然發生過程看,意識是物質普通具有的反映特性長期演化的結果。
第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活動的器官,是它的物質承擔者。人類的意識和思維的發生,離不開人腦這種高度發達的、特殊物質形態的形成。
第三,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勞動與社會實踐是人的意識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人的勞動與動物的活動有本質區別。人們的勞動協作、社會交往以及由此產生的語言,是意識產生的又一重要條件。
可見,作為人腦的機能,人類意識的產生不僅有自然界進化的基礎,更有社會發生的基礎。意識是自然界進化到產生人類社會的接,以人自己的特殊生存方式——勞動和實踐為決定性條件而產生的。
二、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過是反映在人腦中,被轉換成為思想形式的物質世界。”
唯物主義對意識本質的科學理解和規定:意識(包括感覺、思想等等)的真正本質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A、從內容上看,人的一切意識形式都聯系著一定的意識內容。這些內容總的說來都是人與世界的相互關系在人的大腦中的反映,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對象意識,即人作為主體在頭腦中以一定的形式反映作為對象的客體,包括客體的存在、運動,外部世界的聯系和規律等等
〈2〉自我意識,即人作為主體對其自身的存在、地位、狀態和需要等等的意識。使自己與對象區別開來的意識。
〈3〉思維方式,或意識活動的主體結構模式、圖式、定勢等等,即人在處理各種精神活動材料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程序等等的總和。思維方式是人的意識活動中最深層的、相對穩定的形式。
B、從反映形式上看,意識有不同層次的存在形式
〈1〉感覺:是認識的起點,是一切復雜的意識現象的基礎。特點——意識與外部世界的直接聯系。
〈2〉知覺:是在各種感覺材料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整體形象進行綜合反映的結果,而表象則是保存在人腦中的感覺映象的再現和重組。
〈3〉思維:是意識的高級形式。特點——間接性和抽象性。
C、意識的正確與錯誤之分
意識的內容是否如實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是區分正確意識與錯誤意識的界限。錯誤的意識同樣來源于客觀存在,是對客觀存在的歪曲反映。
D、意識的主觀性
意識最主要的一個特征就是物質所沒有的主觀性。
〈1〉首先表現為意識反映形式的特征,如抽象性、隔離性、想象和聯想中的聯系等等;
〈2〉表現為不同主觀條件使對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別。(主體的差異性)
〈3〉意識最普遍、中重大的主觀性特征,就是思維、思想、意識活動的能動性。一方面表現為意識對感性材料的改造、加工、抽象、分析、概括、綜合和推演的能力,是意識的內部能動性,是造成認識、理論、觀念和計劃等等的內在基礎;另一方面表現為意識向存在、向實踐飛躍的能力,即意識指導、控制和調節人的物質活動的能力,是意識的外部能動性,是形成人的有意識、有目的活動的基礎之一。
意識的主觀性并不是絕對獨立自存的,而是以客觀性為前提和基礎的。反對快大意識形式主觀性而否定意識內容客觀性的唯心主義;反對否定意識的主觀性而導致抹殺物質與意識區別的庸俗唯物主義;反對忽視意識主觀性的機械唯物主義。
三、意識的能動作用
在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意識對物質有巨大的反作用。
〈1〉意識的能動性首先表現在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愛變革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進行的。
〈2〉更重要的表現是它對人類實踐的指導作用。
〈3〉還表現在對人體生理活動的控制上。醫學實驗證明:意識、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狀況有重要的影響,可以引起或者抵制人體生理和精神的疾病。
同時,情感、意志、直覺、靈感、頓悟等非理性形式以及其他意識形式,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各自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必須反對形而上學的機械論,必須反對唯心主義。正確運用和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既要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又要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物質條件的制約,把二者統一起來。
相關鏈接:
2022自考報名方法 ※ 2022年自考報名條件 ※ 各地自考政策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