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原因
溫度刺激:過高或過低的溫度,接觸體表后均可損傷組織,使受傷的組織釋放組胺等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
物理損傷:刀傷、挫傷、針刺傷、碰撞傷、肌肉受壓迫、組織受牽拉等,可以使局部組織受損傷,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
化學損傷:強堿、強酸等化學物質,既能直接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又可以使被損傷的組織細胞釋放化學物質,再次作用于痛覺感受器,使疼痛加劇。
病理改變:疾病造成的局部血管腔堵塞,組織缺血、缺氧;平滑肌痙攣或過度收縮;空腔臟器過度擴張和局部炎癥等均可以引起疼痛。
心理因素::情緒過度緊張、悲痛、恐懼、憤怒等均可以引起局部血管過度收縮和擴張導致疼痛
影響疼痛的因素
疼痛閾:人體能感覺到的最小疼痛
疼痛耐受力:
個體能忍受的疼痛強度和持續時間
1.年齡:是影響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
嬰幼兒對疼痛的敏感性不如成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疼痛的敏感性逐漸增加。
老年人對疼痛的敏感性逐漸下降。
2.經歷
即個體以往對疼痛的經驗及個體對疼痛原因的理解和態度。
3.注意力
個體對疼痛的注意力會影響到對疼痛的感覺程度。
4.情緒
積極愉快的情緒可以減輕或否認疼痛
消極焦慮的情緒可以使疼痛加劇。
5.疲憊
身體非常疲乏且睡眠不佳時,對疼痛的感覺增強,耐受力下降。
6.個體差異
自尊心及自控力較強的病人常常能夠忍受疼痛;善于情感表達,耐受性較差的病人常主訴疼痛較多。
7.社會文化背景
病人生活在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下所受到的影響,可產生不同的態度、世界觀、價值觀,對疼痛的反應也不一樣。
當病人生活在鼓勵堅強、忍耐,推崇勇敢的文化氛圍中,往往能夠忍受更多的疼痛。
8.病人的支持系統
家屬的支持、幫助、保護、陪伴,可以減少病人的孤獨和恐懼,減輕疼痛。
9.治療和護理
如各種注射等操作可能給病人帶來痛苦的感覺;病人出現疼痛時得不到必要的鎮痛處理。
疼痛病人的護理診斷
護理診斷應包括疼痛的種類、性質、影響痛覺的因素、疼痛的行為反應等,還要注意病人的整體性。
1.活動無耐力 與疼痛無法活動身體有關。
2.清理呼吸道無效 與疼痛導致無法咳嗽、深呼吸、翻身有關。
3.焦慮 與疼痛無法解除或遷延不愈有關。
4.語言溝通障礙 與疼痛使病人不想說話或難以說話有關。
5.睡眠型態素亂 與疼痛干擾睡眠,使病人無法獲得充足休息有關。
疼痛病人的護理措施
1.減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
2.緩解或解除疼痛
(1)藥物止痛:是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診斷未明確前不得隨意使用鎮痛藥;
對慢性疼痛病人,應掌握疼痛發作的規律性,盡量在疼痛發作前給藥;
護理活動應安排在藥物顯效時限內,使病人容易接受。
疼痛緩解或停止應及時停藥,防止藥物的副作用及產生耐藥性。
對癌癥病人疼痛的藥物治療,建議的三階梯止痛療法。
原則是:根據藥效的強弱按階梯順序使用;使用口服藥;聯合用藥;用藥劑量個體化。
第一階段:適用于輕度疼痛病人。
選用非阿片類、解熱鎮痛類、抗炎類藥物
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
第二階段:適用于中度疼痛病人。
用非阿片類藥物止痛無效時,可選用弱阿片類藥物,如可待因、氨酚待因、曲馬朵
第三階段:適用重度疼痛和劇烈性癌痛病人
可選用強阿片類藥物,如嗎啡、哌替啶、美沙酮等。
(2)物理止痛:如冷、熱療法,理療、推拿、按摩等。
(3)針灸止痛。
相關推薦:
2022年初級護師考試模擬試題 | 2022初級護師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