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輸液故障和處理:溶液不滴
★針頭滑出靜脈外:
液體注入皮下組織,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應拔針并更換針頭,另選靜脈重新穿刺。
★針頭斜面緊貼靜脈壁:
表現為液體滴入不暢或不滴;可調整針頭位置或適當變換肢體位置。
★確定針頭阻塞:
表現為藥液不滴,輕輕擠壓輸液管有阻力,且無回血;應拔針并更換針頭,重新穿刺。
★壓力過低:
可適當抬高輸液架高度,以升高輸液瓶加大壓力,或放低病人肢體。
★靜脈痙攣:
穿刺肢體暴露在冷環境過長或輸入的液體溫度過低。
可局部熱敷、按摩,使靜脈擴張,促進血液循環。
常見輸液反應:發熱反應
1.臨床表現:多發生于輸液后數分鐘至1小時表現為發冷、寒戰及發熱。
輕癥:體溫38℃左右,停止輸液數小時內恢復正常;
嚴重:體溫高達40℃,伴惡心、嘔吐、頭痛、脈速等全身不適癥狀。
2.原因:發熱反應是常見的輸液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所致。
3.護理措施
(1)預防:嚴格檢查藥液質量、輸液用具的包裝及滅菌有效期等,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2)減慢滴速或停止輸液,及時與醫生聯系
(3)寒戰時增加蓋被、熱水袋保暖、熱飲;高熱時物理降溫。
(4)抗過敏藥物或激素治療。
(5)保留剩余溶液和輸液器,必要時送檢做細菌培養,査明發熱原因。
常見輸液反應:循環負荷過重(急性肺水腫)
1.臨床表現:
輸液過程中突然出現呼吸困難,感到胸悶、氣促、咳嗽、咯粉紅色泡沫樣痰,肺部可聞及濕羅音,心率快、心律不齊。
2.原因:輸液速度過快,在短時間內輸入液體量過多,導致循環血量急劇增加,心臟負荷過重。
3.護理措施:
(1)預防:嚴格控制輸液滴速和輸液量,對心、肺疾患病人及老年人、兒童尤為重要。
(2)立即停止輸液,通知醫生
(3)取端坐位,兩腿下垂,以減少下肢靜脈血回流,減輕心臟負擔。
(4)高流量氧氣吸入,氧流量為6~8L/min,同時20%~30%乙醇濕化高流量吸氧。
乙醇可減低肺泡內泡沫的表面張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氣體交換,減輕缺氧癥狀。
常見輸液反應:靜脈炎
1.臨床表現:
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伴有畏寒、發熱全身癥狀。
2.原因:
長期輸入高濃度、刺激性較強的藥液,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強的留置管,或導管放置時間過長,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性炎癥反應;也可因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感染。
3.護理措施:
(1)預防: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刺激性的藥物應充分稀釋后應用;防止藥物溢出血管外;有計劃地更換注射部位。
(2)立即停止局部輸液,抬高患肢并制動,可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鎂進行熱濕敷。
(3)用中藥如意金黃散外敷。
(4)超短波理療。
(5)如同時合并感染,可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
相關推薦:
2022年初級護師考試模擬試題 | 2022初級護師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