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 由于胎兒期體內處于相對缺氧狀態,故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較高。出生時紅細胞數約(5.0~7.0 )×1012/L,血紅蛋白量約 150~220G/L,未成熟兒可稍低。 生后 2~3 個月時紅細胞數降至 3.0×1012/L,血紅蛋白量降至 110G/L 左右,出現輕度貧血,稱為“生理性貧血”。 3 個月以后,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又緩緩增加。
2.白細胞數及分類 出生時白細胞總數為(15~20 )×1012/L,生后 6~12 小時達(21~28)×1012/L,嬰兒期白細胞數維持在 10×1012/L 左右,8 歲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出生時中性粒細胞約占 0.65,淋巴細胞約占 0.30。 隨著白細胞總數的減少,中性粒細胞比例也相應下降,生后 4~6 天時兩者比例約相等。 之后淋巴細胞比例逐漸升至 0.60 后又逐漸下降,中性粒細胞比例逐漸降至 0.30 后又逐漸回升,至 4~6 歲時兩者比例又相等,中性粒細胞比例繼續回升,淋巴細胞比例繼續下降,7 歲以后二者比例相對穩定,與成人相似。
A1 型題
嬰兒生理性貧血出現的月齡為(B)
A.1 個月內 B.2~3 個月 C.5~6 個月 D.8~10 個月 E.12~14 個月
A2 型題
1.新生兒出生時紅細胞數高達(5.0~7.0)×1012/L,血紅蛋白量約為 150~230G/L,最可能的原因是(A)
A.胎兒期處于相對缺氧狀態 B.胎兒血紅蛋白壽命長 C.胎兒期骨髓造血功能活躍 D.分娩過程胎兒反應性紅細胞升高
E.以上都不是
2.1 歲嬰兒,其淋巴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比例應是(D)
A.0.3 B.0.4 C.0.5 D.0.6 E.0.7
3.3 個月嬰兒,其紅細胞數是 3.0×1012/L,血紅蛋白量是 110G/L,呈輕度貧血狀。 檢查該嬰兒生長發育正常,無其他伴隨癥狀及體征,最可能的診斷應為(C)
A.缺鐵性貧血 B.營養性巨幼紅細胞貧血 C.生理性貧血 D.溶血性貧血 E.再生障礙性貧血
4.3 個月小兒,查體見口唇及瞼結膜稍蒼白,紅細胞 3.0×1012/L,血紅蛋白 110G/L。 該患兒可能是(C)
A.缺鐵性貧血 B.感染性貧血 C.生理性貧血 D.再生障礙性貧血 E.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B 型題
A.生后 4~6 天 B.生后 3 個月 C.生后 4~6 歲 D.7 歲 E.8 歲
1.生理性貧血出現于(B)
2.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第一次交叉出現于(A)
3.小兒白細胞數目接近成人水平的年齡(E)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