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新生兒和早產兒的護理
新生兒指出生后臍帶結扎到滿28天的嬰兒。
2.新生兒按胎齡分類:①早產兒:28周≤胎齡<37周。②足月兒:37周≤胎齡<42周。③過期產兒:胎齡≥42 周。
3.新生兒正常體重兒一般為2.5~4kg。
4.新生兒胃呈水平位,易發生溢乳和嘔吐,故喂養后,患兒宜取右側臥位。
5.正常足月兒一般生后10~12小時開始排胎糞,約2~3天內排完,若超過24小時還未見胎糞排出,應檢查是否 出現肛門閉鎖及其他消化道畸形。
6.出生時已存在以后逐漸消失的反射(原始反射)有覓食反射、擁抱反射、握持反射、吸吮反射等。
7.胎兒可從母體通過胎盤得到IgG,但是IgA和IgM不能通過胎盤,因此新生兒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8.人乳的初乳中含較高免疫球蛋白IgA,故應提倡母乳喂養。
9.新生兒的特殊生理狀態包括生理性體重下降、生理性黃疸、生理性乳腺腫大、假月經、馬牙、螳螂嘴、粟粒 疹等,一般不需處理
10.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不超過出生體重的10%,生后10日左右恢復到出生時體重。
11.足月兒應在出生后半小時內開奶。體重>1.5kg而無青紫的早產兒,可于出生后2~4小時喂10%葡萄糖水。無嘔吐者,可在6~8小時喂乳。
12.分娩室室溫26~28℃,相對濕度55%~65%。早產兒室溫24~26℃,相對濕度55%~65%
13.一般體重<2.0kg的早產兒,應盡早置于嬰兒暖箱中保暖。
14.早產兒出生后應肌內注射維生素K1,連用3日,預防出血癥。
15.早產兒呼吸中樞不健全,易發生缺氧和呼吸暫停。
新生兒窒息的護理
胎兒缺氧時,早期胎動增加,胎心率≥160次/分,晚期胎動減少甚至消失。
2.Apgar(阿普加)評分一般在出生后1分鐘評分,8~10分為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評 分內容包括:皮膚顏色、心率、彈足底或插鼻管反應、肌張力、呼吸5項內容。
3.新生兒窒息時心肺復蘇的順序為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維持正常循環)、D(藥物治療)、E (評價)。其中,首要的處理措施為清理呼吸道。
4.維持循環用拇指法或雙指法按壓胸骨體下1/3部位,每分鐘按壓120次,按壓深度為胸廓前后徑的1/3或1~2cm, 按壓與通氣比為3:1。
5.新生兒窒息采用藥物治療常用靜脈給藥,首選臍靜脈。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
病理性黃疸最常見的病因是新生兒溶血癥,如ABO血型不合(多為母親O型,嬰兒A或者B型)。
2.生理性黃疸一般在生后2~3天出現,足月兒持續時間最長不超過2周,早產兒可延至3~4周。
3.病理性黃疸一般在生后24小時內出現,持續時間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可退而復現。
4.若血清膽紅素>342μmol/L(20mg/dL)時,可導致膽紅素腦病(核黃疸),患兒會出現一系列精神表現。
5.發生新生兒黃疸主要應用藍光照射進行治療,可以降低血清膽紅素。
6.病理性黃疸患兒進行藍光治療時應全身裸露,用尿布遮蓋會陰部,并戴遮光眼罩,以保護會陰部和眼睛。
7.患兒光療時,密切觀察患兒皮膚黃染情況,保持體溫在36.5~37.2℃之間,每4小時測體溫1次,如體溫高于 37.8℃或者低于35℃,應暫停光療。
8.光療的不良反應有發熱、腹瀉、皮疹、低血鈣、貧血等。
9.母乳性黃疸可根據程度暫停母乳喂養1~3日,或改為隔次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后再恢復母乳喂養。
10.紅細胞G6PD缺陷者,需禁食蠶豆,禁用樟腦丸,并注意藥物的選用,避免發生溶血。
了解護考證書領取時間
相關推薦:
2021護士資格成績查詢時間 ※ 合格標準 ※ 微信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