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釋劑與吸收劑的概述
稀釋劑與吸收劑(統稱填充劑)稀釋劑主藥<0.1g;浸膏量多或黏性太大而制片困難的吸收劑適用于含有較多揮發油、脂肪油或其他液體。
1.淀粉:與糊精、糖粉合用以增加黏性。可作稀釋劑、吸收劑和崩解劑。
2.糊精:粘性較強,與淀粉合用;對某些藥物的含量測定有干擾。
用途:稀釋劑、液體藥劑的增黏劑、固體制劑干燥黏合劑。 3.預膠化淀粉:可作稀釋劑、黏合劑和崩解劑。適于粉末直接壓片。
4.糖粉:久貯使片劑硬度增加;酸性或強堿性藥物不宜與糖粉配伍。
用途:稀釋劑、矯味劑和黏合劑。多用于口含片、咀嚼片及纖維性或質地疏松的藥物。
5.乳糖:釋放藥物較快,較少影響主藥的含量測定,久貯不延長片劑的崩解時限,尤其適用于引濕性藥物及粉末直接壓片。但價高,國內現多用淀汾:糊精:糖粉(7:1:1)混合物替代。
6.甘露醇:口含片的主要稀釋劑和矯味劑,亦可作為咀嚼片的填充劑和黏合劑。
7.硫酸鈣二水物:常作為稀釋劑和揮發油的吸收劑。
8.磷酸(氫)鈣:作中藥浸出物、油類及含油浸膏的吸收劑,有減輕藥物引濕性的作用。
9.其他微粉硅膠、氧化鎂、碳酸鈣、碳酸鎂等均可作為吸收劑,微粉硅膠可用于粉末直接壓片的助流劑和崩解劑。
潤濕劑與黏合劑
1. 潤濕劑本身無黏性,但能潤濕并誘發藥粉黏性的液體。
(1)水:耐熱、易溶于水或易水解的藥物則不宜采用。
(2)乙醇適于:遇水后黏性過強而不易制粒的藥物;遇水受熱易變質;藥物易溶于水難以制粒;干燥后顆粒過硬,影響片劑質量。
2. 黏合劑本身具有黏性,能增加藥粉間的黏合作用。
(1)淀粉漿(糊):最常用的黏合劑。一般濃度為 8%~15%,以 10%最為常用。
(2)糖漿:與糖粉類似,另有液狀葡萄糖、飴糖、煉蜜與糖漿類似,但均具有引濕性
(3)膠漿類:黏合性很強,濃度過高、用量過大會影響片劑的崩解和藥物的溶出。常用:
①阿拉伯膠漿、明膠漿—口含片、輕質或易失去結晶水的藥物。
②聚維酮(PVP)
(4)微晶纖維素:可作黏合劑、崩解劑、助流劑和稀釋劑,可用于粉末直接壓片。
3.纖維素衍生物羧甲基纖維素鈉(CMC-Na)、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和低取代羥丙基纖維素(L-HPC)均可作黏合劑,且都兼有崩解作用。
崩解劑的崩解機理、常用崩解劑及加入方法
除口含片、舌下片、長效片外,一般片劑均需加用崩解劑。中藥半浸膏片劑因大多含有藥材細粉,一般不另加崩解劑。
1.片劑的崩解機理
(1)毛細管作用
(2)膨脹作用
(3)產氣作用
(4)其他作用可溶性原、輔料遇水溶解;表面活性劑因能可改善顆粒的潤濕性;輔料中加用了相應的酶,酶解作用。
2.片劑常用崩解劑
(1)干燥淀粉最常用的傳統崩解劑。崩解機理:毛細管作用及其吸水膨脹性。
(2)羧甲基淀粉鈉(CMS-Na)
(3)低取代羥丙基纖維素(L-HPC)
(4)泡騰崩解劑
碳酸氫鈉與構櫞酸(或酒石酸等)組成的崩解劑,遇水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可用于溶液片、外用避孕片等。(5)崩解輔助劑:能增加藥物的潤濕性,加速疏水性或不溶性藥物片劑崩解。
常用品種:聚山梨酯80、月桂醇硫酸鈉。
3.片劑崩解劑的加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內加法制粒過程中加入,崩解作用起自顆粒內部,但崩解作用不強。
(2)外加法將崩解劑混勻于整粒后的干顆粒中壓片,崩解作用起自顆粒之間,崩解速度較快。但顆粒內無崩解劑,不利于進一步溶出。
(3)內、外加結合法一部分在制粒中加入,一部分加在干顆粒中,藥物成分溶出較快。
(4)特殊加入法
①泡騰崩解劑酸、堿性組分應分別與處方藥料或其他輔料制成干顆粒后,臨壓片時混勻,嚴格控制水分
②表面活性劑的加入,一般制成醇溶液噴于干顆粒上;制粒時溶于黏合劑內;與崩解劑混勻后加于干顆粒中。
潤滑劑的作用及常用潤滑劑
1.潤滑劑的作用
①降低壓片顆粒(或粉粒)相互間的摩擦力,增加顆粒(或粉粒)的流動性,減少片重差異。
②避免粉粒在沖、模表面附著,確保片面光潔。
③降低粉粒或片劑與沖、模間的摩擦力,利于正常壓片,并易于出片,同時減少沖、模磨損。
2.常用潤滑劑
(1)硬脂酸鎂:呈弱堿性,遇堿不穩定的藥物不宜使用。此外,硬脂酸、硬脂酸鋅、硬脂酸鈣。
(2)滑石粉:多與硬脂酸鎂合用。
(3)微粉硅膠
(4)聚乙二醇(PEG)常用 PEG-4000 或 PEG-6000,為水溶性潤滑劑,適用于溶液片或泡騰片。
(5)月桂醇硫酸鎂(鈉):水溶性表面活性劑。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