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胎兒在宮內的生長發育、安危狀況,發現母體并發癥或合并癥,動態篩選危險因素,進行高危管理。
1.詢問前次產前檢查之后,有無特殊情況出現,如頭暈、眼花、水腫或體重增加過多、陰道流血、胎動異常等。
2.測量體重及血壓,檢查有無水腫及其他異常體征。
3.腹部檢查
(1)用四步觸診法檢查子宮高度、胎產式、胎先露以及胎先露銜接情況。
測量宮高/腹圍,繪制妊娠圖,監測胎兒生長發育情況:①宮高持續在第90百分位數以上者,應注意排除羊水過多、巨大胎兒和雙胎;②宮高持續在第10百分位數以下者,應首先核實孕齡,注意排除羊水過少,胎兒生長受限或胎兒畸形等。
(2)聽診:胎心音在靠近胎背上方的孕婦腹壁上聽得最清楚。枕先露時,胎心音在臍右(左)下方;臀先露時,胎心音在臍右(左)上方;肩先露時,胎心音在靠近臍部下方聽得最清楚。
4.骨盆內外測量
于妊娠24~36周進行骨盆內外測量;在妊娠最后一個月內結合骨盆、胎兒大小,預測分娩方式,確定分娩醫院。
(1)骨盆外測量
髂棘間徑:孕婦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髂前上棘外緣的距離,正常值為23~26cm.
髂嵴間徑:孕婦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髂嵴外緣的距離,正常值為25~28cm.
以上兩徑線可以間接推測骨盆入口橫徑的長度。
粗隆間徑:孕婦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股骨粗隆外緣的距離,正常值28~31cm.
此徑線可以間接推測中骨盆橫徑的長度。
骶恥外徑:孕婦取左側臥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測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8~20cm.第5腰椎棘突下相當于米氏菱形窩的上角,或相當于髂嵴連線與脊柱交點的中點下1.5cm.此徑線可以間接推測骨盆入口前后徑的長度,是骨盆外測量中最重要的徑線。骶恥外徑值與骨質厚薄相關,測得的骶恥外徑值減去1/2尺橈周徑(指圍繞右側尺骨莖突及橈骨莖突測得的前臂下端的周徑)值,即相當于骨盆入口前后徑值。
坐骨結節間徑(或出口橫徑):孕婦取仰臥位,兩腿彎曲,雙手抱雙膝,測量兩側坐骨結節前端內側緣的距離,正常值為8.5~9.5cm.也可用檢查者的拳頭測量,若其間能容納成人橫置手拳的寬度,即屬正常。此徑線直接測出骨盆出口橫徑的長度。若此徑值小于8cm時,應測量出口后矢狀徑。
出口后矢狀徑:為坐骨結節間徑中點至骶骨尖端的長度。正常值為8~9cm.出口后矢狀徑值與坐骨結節間徑值之和>15cm時,表明骨盆出口無明顯狹窄。
恥骨弓角度:兩手拇指分別放置恥骨降支上,兩拇指在恥骨聯合下緣相交的角度即為恥骨弓角度,正常值為90°,小于80°為不正常。此角度反映骨盆出口橫徑的寬度。
(2)骨盆內測量
對角徑:為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2.5~13cm,此值減去1.5~2cm,即為骨盆入口前后徑的長度,又稱真結合徑(即骨盆入口前后徑)。真結合徑正常值約為11cm.若測量時,陰道內的中指尖觸不到骶岬,表示對角徑值>12.5cm.
坐骨棘間徑:用示指和中指觸摸兩側坐骨棘,估計其間距離可容納6指即屬正常,正常值約10cm.
坐骨切跡寬度;代表中骨盆后矢狀徑,其寬度為坐骨棘與骶骨下部間的距離,即骶棘韌帶寬度。若能容納3橫指(約5.5~6cm)為正常,否則屬中骨盆狹窄。
(3)肛診:可在妊娠最后一個月內進行,可以了解胎先露高低位置、骶骨彎曲度、坐骨棘及坐骨切跡寬度以及骶尾關節活動度,還可以結合肛診測得出口后矢狀徑,對骨盆的中、出口平面進行評估,結合胎兒大小預測分娩方式。
5.胎兒安危狀況的監測
(1)胎動:囑孕婦自數胎動,每日早中晚各一個小時,每小時在3~5次以上或計算出12小時胎動>30次為正常。每小時胎動<3次,或12小時胎動<20次,提示胎兒缺氧,應及時就醫。
(2)胎兒電子監護;一般36周開始,每周一次。高危妊娠,如妊娠高血壓疾病或妊娠糖尿病等,可于32~34周開始監測。
(3)無應激試驗(NST):在無宮縮的情況下,觀察胎動時胎心率加速的情況,了解胎兒的儲備功能。在連續觀察記錄的20分鐘內,至少出現2次及以上的胎動,并伴有胎心率的加速>15bpm,持續時間>15秒,為有反應型。否則需要延長監測時間至40分鐘,或用音響或推動胎兒軀干,試圖喚醒胎兒,再進行觀察。在延長觀察的40分鐘內,任何20分鐘內均無以上的胎動伴有的加速反應,即為無反應型。應在24小時內再復查,或行縮宮素激惹試驗(OCT),或行生物物理評分,進一步判斷胎兒安危狀況。
(4)胎兒生物物理評分:在B超下觀察胎兒在30分鐘內的呼吸運動、肌張力、胎動,結合羊水暗區垂直深度及無激惹試驗(NST)進行綜合評分,10分提示胎兒無缺氧依據;8分可能有急慢性缺氧,應加強監測;6分可疑有急慢性缺氧,復查后仍為6分,應結束分娩;4分有急慢性缺氧,應盡快結束分娩。
6.進行孕期衛生營養保健知識的宣教,預約復診日期。
7.輔助檢查
(1)定期監測血尿常規,及早診斷妊娠高血壓疾病、貧血的孕婦,及時治療。
(2)妊娠24~28周進行50g葡萄糖篩查試驗,篩選妊娠糖尿病的孕婦。
(3)至少在妊娠早中晚期監測肝功能一次,異常時及時治療,并定期復查。
8.產前篩查
(1)產前篩查:產前篩查是指通過簡便、經濟和較少創傷的檢測方法,對胎兒進行先天性缺陷和遺傳性疾病的篩查。要到有資質的單位進行篩查。
目前在我國產前篩查的主要疾病是唐氏綜合征(21-三體以及18-三體、13-三體)和神經管畸形。在孕期保健的過程中,應向孕婦介紹產前篩查和診斷的相關知識,有意識的篩選需要進行產前診斷的人群。
(2)產前篩查方法:
1)母血清常用的生化篩查的標記物: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PAPP-A),甲胎蛋白(AFP),游離β絨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非結合雌三醇(uE3),抑制素-A等。因實驗方法不同,篩查標記物的組合不同,風險切割值也不同。一般篩查時間在妊娠8~20周。
2)B超篩查
孕11~14周胎兒頸后透明層的厚度(NT),鼻骨的測量等與染色體異常相關的早期影像學的篩查。
孕18~24周篩查胎兒嚴重結構異常的畸形。
如發現胎兒多發畸形,可能與染色體異常相關,建議行產前診斷。
9.產前診斷
(1)一般的醫療保健機構要識別、篩查需要作產前診斷的人群,對需要作產前診斷的孕婦應及時轉入具有產前診斷資質的醫療保健機構進行檢查。
(2)產前診斷對象
1)年齡:>35歲(含35歲或丈夫年齡>39歲)。
2)高風險人群:經血清學和B超篩查后的染色體異常的高風險人群。
3)與染色體異常相關的信息:夫婦之一為染色體異常攜帶者、或有明確遺傳病家族史或近親婚配者,孕婦可能為某種X連鎖遺傳病基因攜帶者等。
4)不良生育史(多次流產或死胎、死產史),生育過染色體病患兒、神經管缺陷或其他先天多發畸形兒、智力低下兒、水腫兒、貧血、代謝性疾病患兒等。
5)懷疑胎兒宮內感染或畸形:有活動性TORCH感染史,早期接觸過可能導致胎兒畸形的物質(藥物、放射線)等。
(3)產前診斷的方法
1)影像學檢查:應用B超、X線、磁共振、胎兒鏡進行胎兒結構、形態的檢查。
2)染色體核型分析:絨毛活檢,妊娠8~11周經宮頸、妊娠>11周可經腹部;羊水穿刺術(孕16~22周);臍血穿刺術(妊娠16~24周);母體外周血中分離的胎兒細胞:包括滋養細胞、淋巴細胞、顆粒細胞、有核紅細胞,以妊娠15周時獲取胎兒細胞為最佳。
3)基因檢測:通過獲取的胎兒細胞(絨毛、羊水中胎兒脫落細胞、胎兒臍帶血、母體外周血中分離的胎兒細胞:包括滋養細胞、淋巴細胞、顆粒細胞、有核紅細胞)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DNA分子雜交法、限制性內切酶法、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檢測DNA.
4)生化或代謝產物的檢測:通過羊水、羊水細胞、絨毛細胞或胎兒血進行蛋白質、酶和代謝產物的檢測,進行先天性代謝性疾病的產前診斷。
(4)產前咨詢:針對產前診斷的結果,進行相關知識的咨詢,并提出醫學建議,供孕婦知情選擇。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