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脊椎骨折
一、脊椎骨折
以胸、腰椎骨折多見,脊椎骨折常伴有脫位、脊髓損傷,易致殘或危及生命。
★【病因病理及分類】
1.病因:多因間接暴力所致,易引起椎體壓縮或粉碎性骨折,嚴重時合并關節突脫位或脊髓損傷。
2.分類及病理:按暴力作用方向分為屈曲型(最多見)、過伸型、屈曲牽拉型及垂直壓縮型(易引起胸腰椎粉碎性骨折);按骨折后穩定性分為穩定型(單純壓縮性骨折)和不穩定型骨折(錐體粉碎性骨折)。
★★★【臨床表現】
局部疼痛、腫脹、脊柱活動受限,骨折處棘突明顯壓痛和叩擊痛;胸腰椎骨質有后突畸形;合并截癱,損傷脊髓平面感覺、運動、反射障礙,高位截癱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呼吸停止。
★【輔助檢查】X線顯示骨折情況;CT、MRI顯示骨骼、關節和椎管變化。
★★★【急救搬運】3人平托、同步將病人放在硬板搬運,或將病人保持平直體位、整體滾動到木板上;嚴禁彎腰、扭腰;頸椎骨折、脫位應另加一人牽引固定頭部,并與身體保持一致、同步行動。
★★【治療要點】
1.胸腰椎骨折
(1)單純壓縮骨折:椎體壓縮<1/3或老年不能耐受復位和固定者臥硬板床、脊柱過伸位,3日后腰背肌鍛煉,傷后第3月開始逐漸下床活動;椎體壓縮>1/3年輕人采用過伸復位石膏背心固定3月堅持每日背肌鍛煉。
(2)爆破型骨折:無神經癥狀、無骨折片擠入椎管用雙踝懸吊法復位;有神經癥狀和骨折片擠入椎管手術治療。
2.頸椎骨折:穩定型牽引(頜枕帶牽引、顱骨牽引)復位后石膏固定;爆破型骨折伴神經癥狀手術治療。
二、脊髓損傷
★【病因病理】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的嚴重并發癥,可引起不完全性癱瘓和完全性癱瘓,胸腰椎脊髓損傷引起下肢截癱,頸髓損傷引起四肢癱瘓。按神經損傷程度分為脊髓震蕩(脊髓休克)、脊髓挫傷、脊髓受壓、脊髓斷裂(不能恢復)及馬尾神經損傷。
★★【臨床表現】
1.脊髓震蕩:傷后有短暫的功能障礙,表現為弛緩性癱瘓并可逐漸完全恢復,不留后遺癥。
2.脊髓挫傷和脊髓受壓:傷后損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部分或完全障礙。胸段損傷為截癱,頸段為四肢癱,上頸段為四肢痙攣性癱瘓,下頸段為上肢弛緩性癱瘓、下肢痙攣性癱瘓。
3.脊髓半切征:損傷平面以下同側肢體表現為運動和深感覺喪失,對側肢體出現痛覺和溫度覺喪失。
4.脊髓斷裂:損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和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
5.脊髓圓錐損傷:會陰部皮膚感覺消失,括約肌功能及性功能障礙,而雙下肢感覺和運動正常。
6.截癱指數:自主運動、感覺及兩便3項數字之和為病人的截癱指數,最大值6,最小值0(0表示功能完全正常,1功能部分喪失或接近喪失,2功能完全喪失)。
★【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血尿便3大常規、血尿生化;
2.X線:盡早攝片,脊髓造影。
3.CT、MRI:脊髓受壓和椎管內軟組織情況。
★★★【并發癥】癱瘓、呼吸道并發癥、泌尿系感染和結石、皮膚壓瘡、體溫異常、腹脹便秘等。
★★【治療要點】及早固定,盡早解除脊髓受壓,激素、脫水、高壓氧減輕脊髓水腫。
★★★【護理措施】
1.心理支持。
2.加強生活護理。
3.加強飲食護理。
4.體溫異常護理:高熱降溫,低溫保暖等。
5.截癱并發癥護理
(1)呼吸道護理:深呼吸、有效咳嗽、翻身叩背、霧化吸入、吸痰、呼吸機監管和氣管切開護理。
(2)泌尿系護理:留置尿管2~3周,4~6小時開放,并訓練自律性膀胱,多飲水。
(3)皮膚護理防止壓瘡。
(4)其他對癥護理。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