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關節脫位
一、概述 *
★【定義、病因病理、分類】
1.定義: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稱為關節脫位。
2.病因
(1)按發生原因:分為創傷性脫位、先天性脫位、病理性脫位和習慣性脫位;
(2)按脫位程度:分為全脫位和半脫位;
(3)按遠側骨端關節面移位方向:分為前脫位、后脫位、側方脫位;
(4)按脫位后時間:以3周為限分為新鮮脫位和陳舊脫位;
(5)按脫位后皮膚是否與外界相通:分為閉合性脫位和開放性脫位。
3.病理:發生關節粘連影響關節活動,伴有關節內骨折易致創傷性關節炎;關節脫位還可損傷神經。
★【臨床表現】
1.一般表現:關節疼痛、腫脹、壓痛、關節功能喪失。
2.特征性表現:畸形、彈性固定、關節盂空虛。
★【輔助檢查】
X線可明確有無脫位、脫位方向及有無骨折。
★★【并發癥】
合并關節內外骨折;損傷、牽拉和壓迫血管神經;晚期發生骨化性肌炎或創傷性關節炎。
★【治療要點】
早期手法復位,手法復位失敗手術復位;復位后固定關節2~3周;固定后早期舒縮患部周圍肌肉及其他關節,去除固定后逐漸活動患關節,主動活動為主、被動為輔、配合理療。
二、常見關節脫位*
(一)肩關節脫位
★【病因病理】肩關節易脫位,以前脫位多見,可伴有肩鎖關節脫位和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
★★【臨床表現】除脫位一般表現外,方肩畸形、原關節盂空虛、杜加試驗陽性。
★【輔助檢查】X線顯示脫位類型及有無骨折。
★【治療要點】手法復位為主;復位后懸吊屈肘90°固定3周;固定期活動手腕,解除固定后逐漸活動肩部。
(二)肘關節脫位
★【病因病理】肘關節以后脫位多見,嚴重的肘關節脫位可導致神經血管損傷。
★★【臨床表現】除脫位一般表現外,肘部彈性固定在半屈位,肘后空虛,肘后三角失去正常關系。
★【輔助檢查】X線顯示脫位類型及有無骨折。
★【治療要點】盡早手法復位,手法復位失敗手術復位;復位后長臂石膏托固定肘關節屈肘90°懸吊3周;固定期活動手指及肩,解除固定后逐漸活動肘部,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輕柔,避免骨化性肌炎。
(三)髖關節脫位
★【病因病理】髖關節以后脫位最常見,前脫位和中心脫位多發生于重大交通事故,中心脫位都伴有骨盆骨折甚至盆腔臟器損傷,出現失血性休克。
★★【臨床表現】除脫位一般表現外,患肢屈曲、內收、內旋、縮短畸形,臀部可觸及股骨頭。
★【輔助檢查】X線顯示脫位類型及有無骨折。
★【治療要點】盡早復位,48小時候后再復位較困難,手法復位失敗手術復位;復位后置患肢外展中立位皮牽引或穿丁字鞋固定3~4周,嚴禁屈曲、內收、內旋動作,避免再脫位;固定期做股四頭肌等長運動,4周后扶拐下地,3月內患肢不負重防止缺血的股骨頭變形。
三、關節脫位的護理
★★【護理措施】
1.心理支持,解除病人焦慮和恐懼程度。
2.密切觀察全身表現和局部體征變化。
3.加強疼痛護理。
4.患肢抬高,保持功能位或必要的位置。
5.復位固定后功能鍛煉,早期固定范圍內肌肉等長舒縮,解除固定后逐漸增加活動力量和范圍。
6.及時發現有無血管神經和內臟損傷并發癥。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