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9年衛生資格《主管檢驗技師》檢驗基礎要點匯總
要點6:
白細胞
(一)尿液白細胞形態
(1)完整的白細胞:新鮮尿中完整白細胞呈圓形,直徑10~14μm,不染色時核較模糊,漿內顆粒清晰可見;加入1%乙酸處理后,可清晰地看到細胞核;染色后粒細胞的胞核呈紫紅色,細胞質中可見紫色顆粒;常分散存在。在低滲尿及堿性尿中,胞體常脹大,直徑可達18μm左右,約半數可在2h內溶解。
(2)閃光細胞:急性腎盂腎炎時,在低滲條件下,可見到中性粒細胞胞質內顆粒呈布朗分子運動,在高滲尿及酸性尿中,白細胞常萎縮,直徑多為8~10μm。
(3)膿細胞:在炎癥過程中破壞或死亡的中性粒細胞外形多變,不規則,結構模糊,漿內充滿粗大顆粒,核不清楚,細胞常成團,邊界不清,已為死亡細胞,稱為膿細胞。
尿中白細胞形態受下列因素影響:
①尿pH增高,白細胞容易破壞,pH8.4時,白細胞可于數分鐘內破壞。
②尿稀釋和尿滲透壓減低,使尿中白細胞解體。
③尿標本置于溫度高的環境或放置時間過長,白細胞破壞。
(二)臨床意義
尿白細胞檢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統及鄰近組織器官感染或炎癥疾病診斷。
(1)腎盂腎炎:由細菌感染所致,尿細菌培養為陽性。有些腎盂腎炎首發癥狀為血尿,或鏡下血尿;在急性期尿白細胞明顯增多,還可見小圓上皮細胞、閃光細胞等;多數有白細胞管型。
(2)膀胱炎:尿白細胞增多常伴有膿尿,可見小圓上皮細胞、大圓上皮細胞、閃光細胞等,但無管型。急性期可有明顯的肉眼膿尿。
用尿三杯試驗可區分膿尿部位:如膿尿出現于第三杯,提示為膀胱頸炎、膀胱三角區炎癥;如三杯均為膿尿(全程膿尿),提示病變位于膀胱頸以上的尿路,見于膀胱炎、輸尿管炎、腎盂腎炎、腎膿腫、腎積膿等。
(3)女性陰道炎、宮頸炎和附件炎:尿白細胞增多,常伴大量鱗狀上皮細胞。在血尿中,如紅細胞與白細胞比例為500:1,應考慮出血,如比例為200:1,應考慮為炎癥。
(4)腎移植后排異反應:尿中可出現大量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
(5)其他:藥物性急性間質性腎炎,尿單核細胞增多,而急性腎小管壞死時單核細胞減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細胞尿,見于某些急性間質性腎炎患者、藥物所致變態反應等。
要點7:
上皮細胞
尿上皮細胞來源:主要來自腎小管、腎盂、腎盞、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一)上皮細胞形態
(1)腎小管上皮細胞:來自腎小管立方上皮。腎小管上皮細胞形態不一,多為圓形或多邊形,又稱多邊細胞,略大于中性粒細胞(約為1.5倍);胞核圓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見;胞質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規則,有時見數量不等的含鐵血黃素顆粒或脂肪小滴,此時又稱復粒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形態與移行上皮細胞底層的小圓上皮細胞相似,須注意鑒別。
(2)移行上皮細胞:由腎盂、輸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處的移行上皮組織脫落而來。
1)大圓上皮細胞:為表層移行上皮細胞,胞體較大,如果在器官充盈時脫落,則胞體較大,約為白細胞的4~5倍,多呈不規則圓形,核較小,常居中;如在器官收縮時脫落,則胞體較小,約為白細胞的2~3倍,形態較圓。
2)尾形上皮細胞:多來自于腎盂,為中層移行上皮細胞,體積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紡錘形或帶尾形,核較大,呈圓形或橢圓形。
3)小圓上皮細胞:為底層移行上皮細胞,形態較圓,較腎小管上皮細胞略大,但胞核較小。
(3)鱗狀上皮細胞:形體扁平而薄,又稱復層扁平上皮細胞,來自于輸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陰道的表層。胞體為尿上皮細胞中的最大,形狀不規則,多邊多角,邊緣常卷褶;胞核很小,呈圓形或卵圓形,有時可有兩個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無核,為上皮細胞中胞核最小者;胞質豐富。
(二)臨床意義
(1)腎小管上皮細胞:尿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腎小管病變。見于:急性腎小管腎炎、腎病綜合征、腎小管間質性炎癥,如腎小管上皮細胞成堆出現提示腎小管有壞死性病變;慢性腎小球腎炎(可見復粒細胞);腎移植術后1周,尿內可出現較多的腎小管上皮細胞,隨后逐漸減少至恢復正常,但如發生排斥反應,則尿中可再度大量出現腎小管上皮細胞及管型;如腎小管上皮細胞中見含鐵血黃素,則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腎梗死、血管內溶血等。
(2)移行上皮細胞增多:尿中出現大量移行上皮細胞時,提示有相應部位的炎癥或壞死性病變。膀胱炎時,可見大量大圓上皮細胞成片脫落;腎盂腎炎時,常見尾形上皮細胞增多。
(3)鱗狀上皮細胞增多:尿中大量出現或片狀脫落,或伴白細胞、膿細胞,多見于尿道炎;女性患者,應排除陰道分泌物的污染。
要點8:
其他細胞
病毒感染細胞及其包涵體
細胞內包涵體可作為病毒感染的診斷依據。通常用瑞-吉染色顯微鏡檢查,可獲得一定的陽性率。常見細胞病毒包涵體有:人巨細胞病毒(CMV)包涵體、人乳頭瘤病毒(HPV)包涵體、人多瘤病毒包涵體、單純性皰疹病毒(HSP)包涵體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