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脊髓型遺傳性共濟失調
【概述】
弗里德賴希共濟失調(Friedreictl ataxia,FRDA)由Friedreich于1863年首次報告,是西方國家常見的遺傳性共濟失調,在亞洲及我國均不多見。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基因定位于9q13~21.1,主要病變在脊髓后索、脊髓小腦束和錐體束。
【臨床表現】
(一)一般情況
發病年齡多在2~25歲,少數30歲,平均13歲,男女患病數大致相等。
(二)臨床癥狀
1.神經系統起病潛隱,發展緩慢。首發癥狀多為走路不穩,步態蹣跚,易跌倒,奔跑困難,站立時身體搖晃,可逐漸出現雙手笨拙,講話含糊不清,經常性眩暈。約0~30%有智能障礙?梢蛳轮苓\動神經受損出現肢端出汗異常,或迷走神經受損出現吞咽困難、呼吸異常、唾液分泌異常、排尿困難或陽痿。
2.骨骼多數伴有骨骼畸形,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常見駝背、足畸形等。
3.心臟心肌損害是本病的重要癥狀,主要表現為心慌、氣促、下肢浮腫、心絞痛發作、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少數可因心律失常而猝死,晚期因繼發心力衰竭而死亡。
4.內分泌10%~19%的患者伴發糖尿病。
5.其他常有白內障、藍鞏膜、聽力下降。
(三)體格檢查
1.神經系統雙下肢共濟失調體征較上肢明顯,主要表現為闊基底步態,閉目難立征陽性,雙上肢可有指鼻不準、輪替笨拙、意向性震顫。四肢肌張力降低,遠端肌力低于近端,晚期可有肌肉萎縮。膝踝反射消失,并有下肢的位置覺和振動覺消失,晚期由于錐體束受損可出現病理反射。約1/3有眼球震顫,少數有視神經萎縮和神經性耳聾。大多有構音障礙,甚至出現痙攣性言語中斷。
2.其他系統 心臟體征有心臟雜音、心律不齊、房顫以及心力衰竭等,骨骼畸形有弓形足、脊柱側彎或后凸等。
(四)輔助檢查
可有血糖升高,約40%~50%的患者糖耐量試驗不正常。葡萄糖負荷試驗后血丙酮酸水平高于正常,乳酸/丙酮酸低于正常,血中丙酮酸脫氫酶活性降低。腦脊液可有輕度蛋白升高。檢測血維生素E濃度,有助于鑒別伴有維生素E缺乏的共濟失調。
心電圖出現QT間期延長、T波倒置、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表現,超聲心動圖和心導管檢查顯示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改變。肌電圖出現感覺傳導速度減慢。
CT或.MRI可見脊髓變細、萎縮,小腦和腦干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縮。
肌肉活檢可見非特異性神經性損害,神經活檢可見大徑纖維脫髓鞘和軸索斷裂。
除上述典型的Friedreictl共濟失調外,尚有3種不典型的Friedreich共濟失調:①晚發型Friedreich共濟失調(1ate onset Friedreich ataxia,LOFA),30歲左右或其后起病,病程進展慢,病情較輕,心臟受累也較輕,少見骨骼畸形。②腱反射存在的Friedreicll共濟失調(Friedreich ataxia with retaine(|reflex,FARR):15歲前起病,膝踝反射存在,早期出現肥厚型心肌病,病死率較高。③伴維生素E缺乏的共濟失調(ataxia with isolated Vitamin Edeficieilcy,AVED):具有典型的Friedreicfl共濟失調臨床表現,同時伴有維生素E缺乏,多由于嚴重的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并發心衰而死亡。服用大量維生素E可緩解癥狀,延長病程。
【診斷要點】
1.青少年期起病,進展緩慢。
2.下肢明顯的共濟失調癥狀和體征,伴有膝踝反射消失、Babinski征陽性和深感覺障礙。
3.常有骨骼畸形(弓形足,脊柱側彎或后凸)、心臟病變,部分伴有糖尿病?捎邪變日、藍鞏膜、聽力下降。
4.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異常改變,血糖升高或糖耐量試驗異常,肌電圖示神經感覺傳導速度減慢,CT或MRI示脊髓變細。
5.應與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及各種不典型的Friedreich共濟失調相鑒別。
6.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可有陽性家族史。
7.基因診斷,檢測9q13~21.1內CAA重復擴增突變有助于確診。
【治療方案及原則】
參考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的治療方案,同時要注意糖尿病、心臟疾患的治療,骨骼畸形嚴重者可行整形手術。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