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要點】
(一)診斷
高度變異,對以下情況應提高警惕:
1.青年人和中年人,最近發生的原因不清的頭痛。
2.青年人和中年人,在無任何血管危險因素的情況下出現卒中樣癥狀。
3.顱內壓增高的患者。
4.CT發現出血性梗死,特別是梗死是多發的,而不局限于動脈血管分布領域。
(二)影像學檢查
1.最敏感的檢查技術是MRI和核磁靜脈圖(Hmgnetic resorlanee venogra—phy,MRV)。
2.MRI表現 于T1wI和T2wI,血栓形成的靜脈竇表現為高信號,信號的特征因血栓的年齡而有不同,在血栓形成后頭5天和1個月之后,T1WI表現為等信號。
3.MRI表現有靜脈竇的異常信號,同時于MRV發現有相應的血流缺失可確診為血栓形成,在這方面需放射科和臨床醫生合作,結合臨床和積累經驗以避免診斷和技術上的失誤。
4.若MRI不能立即檢查,應行CT檢查,CT檢查可排除急性腦疾病,如動脈瘤破裂所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腦梗死、腫瘤等;也能顯示靜脈造成的梗死和出血,但CT可完全正常。
5.高分辨度CT可顯示靜脈竇內的血栓形成影像,甚或可顯示皮質靜脈第一章腦血管疾病 19
內的血栓形成(繩索征,cord sign)。
6.CT靜脈圖(CT venography,CTV) 能顯示腦靜脈系統的影像。
7.腦血管造影若。MRI和CTV仍不能肯定診斷,應行腦血管造影。腦血管造影能詳細顯示腦靜脈的情況,因此在某些罕見的病例,如孤立的皮質靜脈血栓形成,無靜脈竇血栓形成時也能診斷。動脈造影也可顯示擴展和彎曲的靜脈影像(螺絲錐),是靜脈竇血栓形成下游的影像學表現。但解釋動脈造影結果很困難,因為解剖變異很大,如橫竇常有單側發育不良或缺如。
【治療方案及原則】
(一)一般處理
1.大靜脈竇血栓形成和急性顱內壓增高是危險的,患者可于幾小時內死于腦疝。意識障礙和腦出血是預后不良的指征。
2.急性期處理是對癥治療和穩定患者的狀況,特別是預防腦疝的發生。
3.積極查找病原和危險因素,予以相應的處理,特別是有無感染疾病,應同時予以積極處理。
(二)抗凝治療
抗凝治療的目的是阻止血栓形成的繼續發展,以及預防肺栓塞。但抗凝治療有可能使靜脈梗死,變為出血性梗死,約40%的靜脈竇栓塞患者在抗凝治療前有出血性梗死。使用時應斟酌利弊,在嚴密觀察的情況下使用。肝素比低分子肝素的出血危險性更大。
(三)溶栓治療
血管內溶栓治療(endovasctllar thrombolysis)是企圖將溶栓酶(常用的為尿激酶)直接注入到靜脈竇以溶解血栓,有時和機械性血栓抽吸合并進行。但療效尚有待證實。目前此類療法只能限于在有條件和有經驗的醫療中心進行,且應限于病情嚴重和預后不良的患者。
(四)皮質激素
急性期使用皮質激素能否改善預后不能肯定。
(五)積極處理顱內壓增高
1.急性顱內壓增高要求給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和乙酰唑胺等利尿劑以降低顱內壓,手術清除出血性梗死,或降壓性偏側顱骨切除術(decompressivehemicran:iectomy)。
2.慢性顱內壓增高對只表現為慢性顱內壓增高的患者,首先應除外顱內占位病變,并需確定靜脈竇栓塞為其原因;另外無大的梗死或出血時,可進行反復腰椎穿刺治療。其目的是降低顱內壓,緩解頭痛,減輕視乳頭水腫,保護視力。
口服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500~1 000mg/d,一般患者對該藥耐受良好,可連續服用數周至數月。若反復腰椎穿刺和口服乙酰唑胺在2周內不能控制顱內壓增高,則應外科行腦脊液引流術,常為腰腹膜短路術。若視力和視野惡化,則應考慮視神經鞘開窗術(fenestration of the optic_nerve sheet),這兩種手術皆伴有合并癥,各自的長期療效也有待證實。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