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病分型
I型,即原發性肺結核:人體初次感染結核菌后,當抵抗力低時即可發病,又稱初染結核。原發病灶多在胸膜下通氣良好的肺區。由于初期特異性免疫力尚未形成,結核菌沿所屬淋巴管侵入肺門淋巴結,甚至有早期菌血癥,少量播散到其他器官潛伏下來,成為日后肺外結核病的來源。原發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肺門或縱隔淋巴結結核炎癥,三者聯合稱為原發綜合征。在x線片上呈典型的“啞鈴”樣病變。如原發灶和淋巴管炎吸收,胸片上僅見淋巴結腫大,稱為支氣管淋巴結結核(偶可見患兒有結核毒性癥狀,但胸片上看不到病灶)。絕大多數患者病灶自行吸收或鈣化。個別發展為其他型結核病。多數患兒癥狀不重,個別可見皮膚結節紅斑、關節炎、皰疹性角膜結膜炎等過敏表現。
、蛐,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多為原發型肺結核發展而來,也可繼發于肺或其他潛隱的病灶中的結核菌進入血道引起。急性粟粒型結核病是大量結核桿菌侵入血道,引起全身血行播散型結核病,肺是受侵器官之一。?砂榘l結核性腦膜炎。全身中毒癥狀明顯。x線胸片可見雙肺均勻密布等大的粟粒狀陰影(透視下常被忽略)。少量多次結核菌經血行進入肺部時,則胸片上呈大小不太均勻、新舊不相等的播散病灶。多分布在雙上肺野,中毒癥狀較輕,稱亞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
Ⅲ型,即浸潤型肺結核:此型在成人中最多見。多因原發感染后潛伏在肺內的結核菌,在免疫力低下時重新繁殖所引起(內源性感染)。也有少數經呼吸道吸人結核菌再感染所致(外源性感染)。此時病人在原發感染基礎上已有一定的特異性免疫力和變態反應。病灶以滲出和細胞浸潤為主,故稱浸潤型肺結核。與原發型不同,表現為愈合、纖維增生趨勢,局部淋巴結不腫大,也不易發生全身播散。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癥狀可多可少,x線胸片上多在上肺野、下葉背段出現片狀、云絮樣影,邊緣不清,也可干酪化形成空洞。大范圍干酪壞死時,臨床癥狀十分嚴重,稱干酪性肺炎。干酪灶較小,周圍形成纖維化包膜,呈邊緣整齊的塊影,無癥狀,稱結核球(瘤),其中也可出現鈣化灶。浸潤型肺結核經治療后可吸收好轉,殘留結節狀、條索狀病灶而臨床愈合。胸片上稱增生、硬化病變或陳舊性結核灶。有時經抗結核治療后空洞未閉合,長期無變化,但結核菌已消滅,稱空洞開放愈合。
、粜,即慢性纖維空洞型(簡稱慢纖洞型)肺結核:本型系以上各型,主要是浸潤型肺結核治療不當,空洞長期不愈,洞壁漸厚,病灶出現廣泛纖維化所致。疴隋時好時壞,反復發作,痰中大量排菌,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線胸片上一側或雙側、單個或多個厚壁空洞,下肺野可見播散病灶。由于肺組織纖維收縮,肺門上提,肺紋理呈垂柳狀影,縱隔向病重一側牽拉,余肺呈代償性肺氣腫,常并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繼發感染,甚至并發肺源性心臟病或呼吸衰竭。大范圍纖維組織增生和破壞,肺葉或全肺萎縮成“毀損肺”。治療十分棘手。
V型,即結核性胸膜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