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腸道感染性疾病
(二)腸道腫瘤
(三)小腸吸收不良
(四)非感染性腸道炎癥
(五)功能性腹瀉
(六)藥物源性腹瀉
二、發病機制
機制有4種:
①滲透性:腸腔內有大量不被吸收的具滲透活性的溶質致腹瀉;
②分泌性:多種病因致腸內電解質過度分泌;
③滲出性:黏膜大量滲出病理性滲出物;
④胃腸運動功能異常。
(—)滲透性腹瀉
特點:①禁食48小時后腹瀉減輕或停止;②血漿-糞便溶質差,血漿滲透壓-2x(糞Na+糞K)擴大,常大于100mmol/LH20
(二)分泌性腹瀉
促分泌物可分為:
1、細菌腸毒素霍亂弧菌內毒素
2.內源性促分泌物血管活性腸肽瘤
3.導瀉物短腸綜合征
特點:每日大便量超過1L,水瀉無膿血;血漿-糞溶質差小于50mmol/LH20;糞pH偏中/堿性;禁食48小時后腹瀉持續存在,量大于500ml/d.
(三)滲出性腹瀉
1.感染性炎癥性腸病
2.非感染性腫瘤、免疫、理化或血管因素
特點:糞便混有滲出液和膿血。
(四)胃腸運動功能異常性腹瀉
腸道運動加速的原因:促動力性激素或介質;腸腔內容量增大,可致反射性剌激;腸神經病。
常見疾病有腸易激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
特點:糞便稀爛不含滲出物,伴腸鳴亢進。
三、診斷
(—)病史及臨床表現
一般資料、起病及病程、排便情況、糞便外觀與腹痛性質、伴隨癥狀以及體格檢查
(二)實驗室檢查
四、治療
(—)病因治療
(二)對癥治療糾正水電和酸堿失衡止瀉劑應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