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級中藥士考試專業實踐能力《中藥藥劑學》氣霧劑的相關考點匯總了一下,供大家參考:
氣霧劑的分類
1.按分散系統分類
(1)溶液型氣霧劑:系指藥物(固體或液體)溶解在拋射劑中,形成均勻溶液,噴出后拋射劑揮發,藥物以固體或液體微粒狀態達到作用部位。
(2)混懸型氣霧劑:藥物(固體)以微粒狀態分散在拋射劑中形成混懸液,噴出后拋射劑揮發,藥物以固體微粒狀態達到作用部位。此類氣霧劑又稱為粉末氣霧劑。
(3)乳劑型氣霧劑:藥物水溶液和拋射劑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O/W型或W/O型乳劑。0/W型乳劑以泡沫狀態噴出,因此又稱為泡沫氣霧劑。W/0型乳劑,噴出時形成液流。
2.按氣霧劑組成分類 按容器中存在的相數可分為兩類:
(1)兩相氣霧劑:一般指溶液型氣霧劑,由氣液兩相組成。
(2)三相氣霧劑:一般指混懸型氣霧劑與乳劑型氣霧劑。
3.按醫療用途分類
(1)呼吸道吸入用氣霧劑:吸入氣霧劑系指藥物與拋射劑呈霧狀噴出時隨呼吸吸入肺部的制劑,可發揮局部或全身治療作用。
(2)皮膚和黏膜用氣霧劑:皮膚用氣霧劑主要起保護創面、清潔消毒、局部麻醉及止血等作用;陰道黏膜用的氣霧劑,常用0/W型泡沫氣霧劑。鼻黏膜用氣霧劑主要是一些肽類的蛋白類藥物,用于發揮全身作用。
(3)空間消毒用氣霧劑:主要用于殺蟲、驅蚊及室內空氣消毒。
吸入氣霧劑的吸收特點
吸入氣霧劑給藥時,藥物以霧狀吸入可直接作用于支氣管平滑肌,肺泡是主要吸收部位,其吸收速度與藥物的脂溶性成正比,與藥物的分子大小成反比。
其次,吸入氣霧劑給藥時的霧滴大小,影響其在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沉積。一般起局部作用,粒子以3-10μm大小為宜;而發揮全身作用,粒徑應在1-0.5μm,否則,霧滴過粗藥物易沉著在口腔,咽部及呼吸器官的各部位腔道中;粒子過小,吸入后又可隨呼氣排出。
氣霧劑的組成
藥物與附加劑
(1)藥物:
液體、固體藥物均可制備氣霧劑。中藥材應進行提取、純化、濃縮,制成處方規定量的藥液。
(2)附加劑:
為制備質量穩定的溶液型、混懸型或乳劑型氣霧劑應加入附加劑,常用的附加劑有:
①潛溶劑,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等,能與拋射劑混溶,使藥物形成溶液型氣霧劑。
②表面活性劑,如潤濕劑、分散劑、乳化劑等。
③其他附加劑,抗氧劑、混懸劑、防腐劑、矯味劑等。
拋射劑得特點及類型
拋射劑是氣霧劑噴射藥物的動力,也是藥物的溶劑和稀釋劑。拋射劑的沸點應低于室溫,常溫下蒸氣壓應大于大氣壓,理想的氣霧劑還應對機體無毒、無致敏性和刺激性;不易燃、不易爆炸,無色、無臭、無味,理化性質穩定,價廉易得。
目前常用的拋射劑主要有以下幾類:
(1)氟氯烷烴類:也稱氟利昂類。目前常用的有三氯一氟甲烷(拋射劑F11)、二氯二氟甲烷(拋射劑Fl2)、二氯四氟乙烷(拋射劑Fll4)。
(2)其他類:包括碳氫化合物,如丙烷、異丁烷、正丁烷等液化氣體。
耐壓容器及閥門系統的概述
耐壓容器
耐壓容器是盛裝藥物、拋射劑、附加劑的部分。醫藥用氣霧劑的容器必須性質穩定(不與藥物和拋射劑起作用)、耐壓(能安全地承受成品的壓力)、價廉、輕便。
一般有以下幾種:①金屬容器;②玻璃容器(外面搪有塑料防護層);③塑料容器。
閥門系統
氣霧劑的閥門系統,是控制藥物和拋射劑從容器噴出的主要部件,閥門材料必須對內容物為惰性,其加工應精密。定量型的吸入氣霧劑閥門系統由封帽、閥桿(軸芯)、橡膠封圈、彈簧、定量杯(室)、浸入管和推動鈕等部件組成。
氣霧劑的制備與質量檢查
氣霧劑的制備流程及制備要點
(一)制備流程
容器、閥門系統的處理與裝配→飲片粉末或提取液的制備、配制與分裝→填充拋射劑→質量檢查→成品。
拋射劑的填充方法:壓灌法、冷灌法(含水產品不宜采用)。
氣霧劑的配制應根據藥物性質及不同類型氣霧劑的要求,選擇適宜的附加劑和拋射劑的種類及用量,在避菌環境下配制而成。
(二)制備要點
1.耐壓容器和閥門系統的處理與裝配。
2.藥物的配制與分裝。
3.拋射劑的充填。
氣霧劑的質量檢查內容
1.泄露率:
平均年泄露率應小于3.5%.
2.每瓶總撳次:
均應不少于每瓶標示總撳次。
3.每撳主藥含量:
應為其標示量的80%~120%.
4.霧滴(粒)分布:
以霧滴測定裝置檢查,霧滴(粒)藥物含量應不少于每撳主藥含量標示量的15%.
5.噴射速率:
每瓶的平均噴射速率(g/s)均應符合各品種項下的規定。
6.噴出總量:
每瓶噴出量均不得小于標示裝量的85%.
7.無菌與微生物限度:
用于燒傷、創傷或潰瘍的氣霧劑應進行無菌檢查并符合規定。除另有規定外,應進行微生物限度檢查并符合規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