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1年內科主治醫師考試精選考點匯總
發熱
1.發熱的病因——以感染性發熱為主。
(1)感染性發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感染,如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等。急、慢性傳染病。
(2)非感染性發熱
①風濕性疾病;②惡性腫瘤;③無菌性組織壞死;④內分泌及代謝疾病;⑤中樞神經系統疾病;⑥物理因素:如中暑、放射線病等;⑦其他: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影響正常體溫調節,可產生功能性發熱,包括:感染后發熱、神經功能性低熱。
2.發熱的發病機制
(1)致熱源性發熱包括外源性和內源性兩大類。
(2)非致熱源性發熱
3.發熱的分度:分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
4.發熱的臨床分期
①體溫上升期;②高熱期;③體溫下降期。
5.發熱的熱型及臨床意義
①稽留熱:體溫持續在39~40℃以上達數天或數周,24小時內波動范圍不超過1℃。見于肺炎球菌肺炎和傷寒等;②弛張熱:因常見于敗血癥,故又稱敗血癥熱型,體溫常在39℃以上,而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波動范圍達2℃以上,但最低體溫仍高于正常水平。除見于敗血癥外,還可見于風濕熱、重癥肺結核和化膿性炎癥等;
③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持續數小時后,驟降至正常,經過1天至數天后,又驟然升高,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復交替發作。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④波狀熱:體溫逐漸升高達39℃或以上,持續數天后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數天后又逐漸上升,如此反復交替發作多次。常見于布氏桿菌病;
⑤回歸熱:體溫驟升達39℃以上,持續數天后又驟降至正常水平,數天后又驟然升高,持續數天后又驟降,如此反復發作。可見于回歸熱、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熱等;
⑥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見于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炎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