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概念及其作用
中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組成部分。中藥的認識和使用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具有獨特的科學理論體系和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特點。
一、中藥的概念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是祖國傳統中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 中藥概念的標準必須遵循“中醫藥理論體系”為指導
確定中藥概念的標準,應從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內涵來看。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是這樣來表述的: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用臟腑、經絡、衛氣營血、三焦等表示機體的功能部位;以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來表示機體的功能狀態;以望、聞、問、切四診為了解機體狀況的手段;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確定機體的狀況(包括部位及功能狀況)而采取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如果用藥物來影響機體狀況的話(當然還可采用其它方法,如針灸、推拿、氣功等),要遵照理、法、方、藥的程序,即先辨別確定病癥的機理(包括諸如病因、病位、病況等),采用相應法則如八法中的何種(八法即: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確定基本方藥(劑)類型,最后選擇合適的藥物而施治于人,以達防病治病目的。在診治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強調機體內因為主,而不忽略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觀。
由此,對“中醫藥理論體系”概括而言,即是:以整體觀念為主體的理、法辨證診斷系統,與獨特的方、藥治療系統相統一的醫學科學體系,也就是中醫理、法、方、藥學術體系的統一,及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具體講:
理:中醫完整的醫學理論。
法:治療病癥的治則治法。
方:治療病癥的方法處方。
藥:治療病癥的中藥。
(二) 中藥為中醫藥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遵循中醫藥理論外,又有著獨特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基礎,即:性味歸經、升降沉浮、君臣佐使、加工炮制、制劑工藝、配伍禁忌、劑量、服法等內容。
綜上所述,中藥是指以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術語表述藥物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并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所應用的藥物,就稱之為中藥。在中醫辨證理論指導下應用,是中藥最本質的特點。
(三)天然藥物
天然藥物是指自然界具有一定藥理活性的植物、動物或礦物,來源上與中藥相似。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天然藥物”主要是指植物藥,它是用現代西醫藥學的理論表述其特性,并在現代醫藥學理論指導下應用。因此,天然藥物不同于中藥。
二、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是中藥的組成部分
中藥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三大部分,可稱為中藥的“三大組成部分”。中藥目前處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行業。
根據中藥行業產業的劃分:第一產業為中藥農業,是以中藥種植業及野生藥材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為主要內容。第二產業為中藥工業。是以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成藥、中藥保健品、中藥機械制造業為主要內容。第三產業為中藥商業,是以藥材、飲片、中成藥、保健品等市場供應和原料采購為主要內容的加工、儲藏、運輸、服務業等。第四產業為知識產業,是以技術創新和信息網絡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產業。中藥的四個產業之間是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必須正確認識其各自的特點與作用。
(一)中藥材生產
1.中藥材中藥材大多是得自自然界的天然藥物,它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和部分人工制成品,是藥用部分經初加工而成的原材料。絕大多數是我國歷代本草著作中收載的藥物,是幾千年來祖國傳統醫藥寶庫中的歷史遺產。根據中醫藥理論指導和臨床要求,中藥材既可切制成飲片,供調配中藥處方煎煮(湯劑)服用;或磨成細粉服用或調敷外用;又是供中藥企業生產中成藥制劑或制藥工業提取有效成分的起始原料藥。
2.中藥材生產應以提高生產水平和藥材質量為目標發展道地藥材道地藥材的確定,與藥材產地、品種、質量等多種因素有關,而臨床療效則是其關鍵因素。如四川的黃連、川芎、丹參、麥冬、附子;江蘇的薄荷、蒼術;廣東的砂仁;東北的人參、細辛、五味子;寧夏的枸杞,山東的阿膠等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藥材,受到人們的稱道。
3.建立中藥材生產內在質量規范管理標準隨著國際天然藥物貿易市場的發展和中藥材國際影響力的擴大,中藥要適應并符合國際醫藥市場的標準和要求,國外已對中藥材內在質量提出了要求,諸如有效成分標示量,重金屬及農藥殘留量限制等中藥材生產及管理中應重視無污染藥材的研究。為此,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已經制定發布了我國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試行)》(簡稱GAP)。以推動中藥產業現代化,加快傳統中藥走向世界。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