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2 頁:答案 |
下肢骨及關節損傷
一、A1
1、患者女,24歲。右膝撞擊劇痛6小時。查體:浮髕試驗(+)。側方應力下X線檢查發現膝關節內側間隙張開大3cm。對這種損傷的處理是
A、用半腱肌重建內側副韌帶
B、洗出積血,加壓包扎
C、屈膝20°長腿石膏固定
D、內側副韌帶修補
E、抽出積血+物理治療
2、側方應力試驗主要是用于檢測
A、半月板損傷
B、髕韌帶損傷
C、前交叉韌帶損傷
D、后交叉韌帶損傷
E、側副韌帶損傷
3、膝關節處于半屈曲,外力來自脛骨上端前方,可造成的損傷是
A、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損傷
B、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C、膝關節內側半月板損傷
D、膝關節外側半月板損傷
E、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
4、髖關節脫位后復位以下哪種方法最常用、最簡便、最安全
A、Bigelow法
B、Stimson法
C、Allis法
D、骨牽引復位
E、切開復位
5、髖關節后脫位,患肢呈現的典型畸形是
A、患肢增長,髖關節呈外展、外旋畸形
B、髖關節呈過屈畸形
C、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
D、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
E、患肢增長,髖關節過伸畸形
6、下列選項中,不符合跟腱斷裂診斷依據的是
A、患足背屈范圍超過健側
B、在跑跳過程中,突然跟后部劇痛
C、患足單獨站立,足跟不能離開地面
D、患足不能主動跖屈
E、跟腱部可捫及凹陷
7、有關踝部骨折的治療方法,下列錯誤的是
A、反復整復,爭取閉合復位,避免手術
B、早期功能鍛煉
C、堅強內固定
D、踝穴不宜過大或過小
E、骨折解剖對位
8、患者男,4歲。摔倒右股骨干中段橫行骨折,骨折端重疊移位。治療方法宜采取
A、切開復位內固定
B、手法復位骨牽引
C、垂直懸吊皮膚牽引
D、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
E、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加皮膚牽引
9、右股骨干上1/3骨折,牽引治療時最好體位是
A、外展位牽引
B、大腿外旋外展,髖屈曲牽引
C、水平牽引
D、髖關節前屈位牽引
E、內收位牽引
10、成年人新鮮股骨干閉合行橫斷骨折,治療時已采取
A、皮牽引加小夾板固定
B、手法復位,夾板固定
C、切開復位內固定
D、臥床制動休息
E、手法復位髖“人”字石膏固定
11、患者男,24歲。踢球時左膝關節扭傷后內側腫痛和活動受限。保守治療1個月后癥狀減輕。但有時關節交鎖現象,股四頭肌內側頭明顯萎縮、內側關節間隙壓痛,McMurray征(+)、抽屜試驗(-),側方應力試驗(-)。最可能的診斷是
A、內側副韌帶斷裂
B、前交叉韌帶斷裂
C、關節內游離體
D、內側半月板損傷
E、骨軟化癥
12、下列半月板損傷的特點中,不正確的是
A、有時在活動時出現關節交鎖
B、所有患者均有外傷史
C、多見于運動員與體力勞動者
D、男性多于女性
E、慢性階段總感到關節疼痛,活動時有彈響
13、脛骨中下1/3處骨折易發生延遲愈合的原因是
A、前內側位于皮下有棱角
B、骨干下1/3處肌肉豐富
C、骨形態轉變處
D、骨皮質薄
E、骨營養動脈損傷
14、腓總神經在腓骨小頭出位置表淺,易于損傷。關于其損傷特點,下列不正確的是
A、對于腓總神經的壓迫傷可先觀察一段時間,是恢復情況再決定下一步的治療
B、感覺障礙位于小腿外側與足背
C、上石膏或夾板前要在腓骨小頭出加墊保護,防止壓迫損傷
D、同橈神經一樣,腓總神經也分兩支,腓淺神經(感覺支)與腓深神經(運動支)
E、損傷后表現為足下垂內翻,走路呈跨越步態
15、腓骨上端骨折后足不能背伸、外翻,提示有可能合并下列哪根神經損傷
A、閉孔神經損傷
B、腓總神經損傷
C、腓淺神經損傷
D、腓深神經損傷
E、股神經損傷缺損
16、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表現不包括
A、股骨大轉子頂端在Nelaton線之上
B、Bryant三角底邊延長
C、大轉子上移
D、縱向叩擊痛
E、患側足呈45°~60°外旋畸形
17、正常成年人股骨頸前傾角為
A、15°-18°
B、20°-25°
C、5°-10°
D、10°-12°
E、12°-15°
18、股骨頸骨折愈合過程中,不出現外骨痂的原因是
A、股骨頸血液供應差
B、股骨頸骨折損傷嚴重,難以形成骨痂
C、股骨頸骨折后血腫太多
D、股骨頸無骨外膜
E、股骨頸無骨內膜
二、A2
1、患者男,30歲。右髖部撞擊傷后疼痛,活動不能2小時。查體: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腹股溝處腫脹,壓痛明顯。首先你要考慮的診斷是
A、髖關節脫位合并髖臼后緣骨折
B、股骨頭骨折
C、髖關節后脫位
D、髖關節前脫位
E、髖關節中心脫位
2、患者男,35歲。車禍傷致右髖關節疼痛、活動不能3天。經檢查診斷為右髖關節后脫位。在硬膜外麻醉行手法復位。1年后開始出現右髖關節疼痛,跛行。最可能的診斷是
A、右髖骨節僵硬
B、有髖關節感染
C、右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D、右股骨頭缺血型壞死
E、右坐骨神經炎
3、患者男,32歲。有足部扭傷后疼痛劇烈,上堅持步行上班。次日發現右踝腫脹,踝關節前外側足背青紫。查體:外踝前下方壓痛,被動內翻時疼痛。最可能是損傷是
A、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
B、脛骨前唇骨折
C、腓骨肌腱脫位
D、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E、外踝骨折
4、患者男,24歲, 車禍致開放性脛腓骨骨折,軟組織損傷4小時,急診手術的重點在于
A、脛腓骨骨折的復位和內固定
B、骨牽引,帶傷口二期愈合
C、脛骨骨折的復位和內固定
D、徹底清創,確保傷口一期愈合
E、腓骨骨折的復位和內固定
5、患者女,72歲,滑到后左髖部著地,傷后感左髖部部疼痛,但可行走,次日疼痛加重。查體:左下肢外旋。最可能的診斷是
A、股骨頸骨折
B、軟組織挫傷
C、腰部扭傷
D、外傷性椎間盤突出
E、大粗隆骨折
6、傷后下肢處于縮短。外展、極度外旋位。最可能的是
A、股骨上中段骨折
B、股骨髁上骨折
C、股骨頸骨折
D、股骨粗隆間骨折
E、股骨上1/3骨折
7、老年人粗隆間骨折常見的并發癥是
A、骨折延遲愈合
B、髖關節僵硬
C、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D、不愈合
E、髖內翻
三、A3/A4
1、男性,35歲。駕車肇事,右髖致傷劇痛。檢查:見右下肢短縮,內旋、內收位,彈性固定。右足不能背屈。
<1> 、其臨床診斷可能是
A、髖關節脫位
B、髖關節挫傷
C、髖臼骨折
D、股骨頸骨折
E、髂骨翼骨折
<2> 、為明確診斷應首先提出的檢查是
A、肌電圖
B、CT
C、MRI
D、X線片
E、血型及血常規
<3> 、如果經檢查確定為髖關節后脫位,其治療方法應盡早考慮
A、下肢皮牽引復位
B、下肢骨牽引復位
C、手法復位
D、手術切開復位
E、鎮靜、止痛、肢體重力復位
2、某人在乘車時遇到車禍,突然剎車時受傷,受傷后右髖部疼痛,屈曲內收畸形,彈性固定。
<1> 、該病人首先考慮診斷為
A、股骨干骨折
B、股骨頸骨折
C、髖關節脫位
D、骨盆骨折
E、髖臼骨折
<2> 、首選哪項檢查
A、X線片
B、CT
C、MRI
D、心電圖
E、DSA
3、患者男,41歲。右髖部撞擊傷后疼痛,屈曲內收畸形,彈性固定。
<1> 、最可能的診斷是
A、股骨干骨折
B、髖臼骨折
C、骨盆骨折
D、股骨頸骨折
E、髖關節脫位
<2> 、首先要做的檢查是
A、CT
B、B超
C、X線檢查
D、DSA
E、MRI
4、患者女,25歲。長跑運動員,訴跟腱起點近端4cm處的足跟疼痛1年5個月,起跑時疼痛加重。檢查發現跟腱梭形增粗伴有壓痛,前足呈下垂
<1> 、進一步詳細檢查,還可能并存的體征是
A、跟骨外翻
B、跟腱鈣化
C、小腿不等長
D、跟腱攣縮
E、跟腱缺損
<2> 、如果疼痛加重,治療方宜采用
A、石膏制動
B、按摩
C、陣痛氣霧噴劑
D、物理療法
E、局部封閉
5、某青年在踢足球時扭轉右膝關節,疼痛、腫脹;經過休息后好轉,能正常上班,但游泳時疼痛明顯,3個月后經常出現交鎖、彈響,肌肉萎縮 。
<1> 、可能的診斷是
A、盤狀半月板
B、半月板囊腫
C、交叉韌帶損傷
D、側副韌帶損傷
E、半月板損傷
<2> 、為明確診斷和及時治療,最佳的檢查措施是
A、關節造影
B、關節鏡
C、X線片
D、CT
E、MRI
6、患者,女性,52歲,3小時前下樓梯時不慎摔倒,傷后右下肢不能活動,不能站立行走,髖部疼痛明顯。來院后查體:右側髖部腫脹瘀斑,局部壓痛+,叩擊痛+,右下肢外旋畸形50°。
<1> 、若此時查Bryant三角應
A、三角形中線比健側長
B、三角形角平分線比健側短
C、三角形底邊比健側短
D、三角形銳角增大
E、三角形鈍角減小
<2> 、經X線進一步檢查診斷為股骨頸骨折,其骨折線位于股骨頭下,最可能損傷的血管為
A、滋養動脈
B、干骺端上側動脈
C、干骺端下側動脈
D、骺外側動脈
E、小凹動脈
<3> 、若患者為完全骨折且部分移位,Garden分型應為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四、B
1、A.患肢軸向叩擊痛、外旋畸形45°~60°
B.患肢軸向叩擊痛,外旋畸形90°
C.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
D.患肢呈外展、外旋、屈曲畸形
E.以上均不是
<1> 、股骨頸骨折的是
A B C D E
<2> 、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是
A B C D E
<3> 、髖關節后脫位的是
A B C D E
<4> 、髖關節前脫位的是
A B C D E
2、A.休克
B.股骨頭壞死
C.畸形愈合
D.筋膜室綜合征
E.感染
<1> 、股骨頸粗隆間骨折最常見的并發癥是
A B C D E
<2> 、股骨頸骨折最常先的并發癥
A B C D E
<3> 、骨盆骨折最常見的并發癥是
A B C D E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