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藥師考試中藥學輔導:中藥的有毒與無毒
一、含義
有毒與無毒,從狹義上講,是指藥物用于人體后能否造成傷害而言。從廣義上講,除指藥物的作用能否對人體造成傷害外,還應包括藥物對人體治療作用的強弱。也就是說,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反映了其偏性對人體的兩面性。一般說,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和“毒”的大小,與其對人體傷害程度的輕重及治療作用的強弱成正比。
二、“毒”的特性
“毒”,在中藥學中有狹義與廣義之別。物之能害人即為毒,這是狹義的毒,似指今之藥物的不良反應。廣義的“毒”含義有二:一為藥物的總稱,也就是說藥即是“毒”,“毒”即是藥;二為藥物的偏性,也就是說藥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種偏性,這種偏性就是“毒”,其對人體具有兩面性,即既能治療疾病,又能毒害人體,關鍵在如何應用。廣義的“毒”雖在表述上有藥物的總稱與藥物的偏性之分,而實際上卻很難分割。因為從理論上說,凡藥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稱其為藥。故也有人據此將藥物的總稱與藥物的偏性概括為藥物偏性的總稱。也就是說,廣義的“毒”是指藥物偏性的總稱。
現代藥理學中所說的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藥物出現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毒性反應對人危害較大,多因過用、久用而致。副作用對人體危害輕微,停藥后能消失。此種說法有時也被中藥學所采用。
三、確定依據
如何確定藥物的有毒無毒,一直是中醫藥學家探討的問題。總括各家論述主要有三點:
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藥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馬錢子等;無毒藥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整體是否有毒中藥大多為天然藥,一藥中常含許多成分,這些成分相互制約,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藥在整體上不顯示毒性。
3.用量是否適當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鍵,未超出人體對藥物的最大承受量即為無毒,超過則為有毒。一般說凡有毒中藥,特別是有大毒者,治療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或相當,安全度小,易對人體造成危害。無毒中藥雖治療劑量幅度大,安全度高,但也并非絕對不會傷害人體。其中一部分藥如人參、大黃等,常量或稍大于常量應用不會出現不良反應,若大量應用,即有毒害人體的可能;而另一部分藥如山藥、浮小麥等,超大量應用或食用,也不會毒害人體,此即實際上的無毒藥。
四、影響有毒無毒的因素
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有品種、來源、入藥部位、產地、采集時間、貯存、加工炮制、劑型、制劑工藝、配伍、給藥途徑、用量、用藥次數與時間長短、皮膚與黏膜的狀況、施用面積的大小、病人的體質、年齡、性別、種屬、證候性質,以及環境污染等。
五、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
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品種混亂有些人不辨真偽,誤將混淆品種作正品使用,引發中毒。如有的地區將有毒的香加皮作五加皮人藥,導致中毒。
2.誤服毒藥有些人迷信傳說和文獻錯載,誤服有毒中藥,致使中毒。如有人誤信馬錢子能避孕,取七粒搗碎服,遂致中毒死亡。
3.用量過大有些人誤認為中藥均無毒或毒性甚小,不必嚴格控制劑量,在求愈心切的心理支配下,盲目加大用量,導致中毒。如有人過量服用人參或大面積涂敷斑蝥而致中毒死亡。
4.炮制失度有些有毒藥生用毒大,炮制后毒減。若炮制失度,毒性不減,即可引發中毒。如有人服用含有炮制失度的草烏制劑而致中毒。
5.劑型失宜 有些藥物在服用時對劑型有一定要求,違則中毒。如砒石不能作酒劑,違之則斃命。
6.療程過長有些人誤認為中藥均無毒或毒性甚小,長期使用有毒的中藥或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藥,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7.配伍不當 中成藥組方不合理、中藥湯劑配伍不合理、中西藥聯用不合理等,也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8.管理不善有些單位對劇毒藥管理不善,造成藥物混雜,或錯發毒藥,遂致中毒。如有人在調劑時,誤將砒石當花蕊石等發給病人,造成中毒身亡。
9.辨證不準臨床因辨證失準,寒熱錯投,攻補倒置,導致不良反應的案例時有發生。如明為脾虛泄瀉,反用大劑黃連,致使溏泄加重;雖為血虛,但兼便溏,仍投大劑當歸,致使溏泄不已。
10.個體差異由于個體差異,各個體對某些藥物的耐受性相異,乃至高度敏感,也常引起不良反應。如白芍、熟地、牡蠣,本為無毒之品,常人服之一般不會發生不良反應,但有個別病人服后引起過敏,臨床時有報道。
11.離經悖法無論是應用單味中藥,還是復方中藥及中成藥,都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否則就會引發或輕或重的不良反應。如近年有人將張仲景《傷寒論》小柴胡湯按原方原量制成顆粒劑,用于臨床治療肝炎和肺炎,由于用藥時不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而是依據西醫藥理論為指導、以藥理研究結果為基礎,結果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等。
六、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
1.用量要適當,采用小量漸增法投藥,切忌初用即給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嚴格,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嚴格把住采制藥各個環節,杜絕偽劣品。
3.用藥要合理,杜絕亂用濫投,孕婦、老幼及體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識別過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