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最佳選擇題 |
第 5 頁:配伍選擇題 |
第 9 頁:綜合分析題 |
第 11 頁:X型題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一、A型題,最佳選擇題
1.中醫學中“證”的含義是
A.對疾病所表現癥狀的綜合認識
B.對疾病癥狀與體征的分析過程
C.對疾病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D.對疾病癥狀與體征的調查過程
E.陰陽失調的表現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辨證論治中“證”的概念的理解。證是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關系。反映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
2.同病異治的實質是
A.證同治異
B.證異治異
C.病同治異
D.證異治同
E.病同治同
答案:B
解析:“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表現的證不同,因而治法就各異。因此,“同病異治”實質上即是“證異治異”,亦是辨證論治原則的具體體現。
3.“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適用于
A.實寒證
B.實熱證
C.虛寒證
D.虛熱證
E.陰陽兩虛證
答案:D
解析: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陽偏衰表現為正氣不足的虛證,故治療時采取“補其不足”,即“虛者補之”的原則。凡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的虛熱證,一般不能用寒涼藥物直折其熱,而宜滋陰制陽,用王冰所說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內經》稱為“陽病治陰”;凡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的虛寒證,一般不能用辛溫發散藥以祛陰寒,治療當扶陽抑陰,用王冰所說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內經》稱之為“陰病治陽”。
4.瀉南補北法的理論依據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乘
C.五行相侮
D.五行相克
E.五行母子相關
答案:D
解析:“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表現為腰膝酸痛,心煩失眠,遺精等。因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故稱本法為瀉南補北,這是水不制火時的治法,根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療原則。
5.脾統血的主要作用機制是
A.控制血液的流速
B.控制血液的流量
C.控制血液向外周運行
D.控制血液向內臟運行
E.控制血液在脈中運行
答案:E
解析: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脈內,而不溢出于脈外,實際上是脾氣的固攝作用的體現。
6.津液的功能不包括
A.滋潤作用
B.濡養作用
C.促進生長發育
D.化生血液
E.運輸代謝廢料
答案:C
解析:津液的功能主要包括滋潤濡養、化生血液、調節陰陽和排泄廢物等。
7.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的經脈是
A.沖脈
B.帶脈
C.任脈
D.督脈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穿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沖。當經絡臟腑氣血有余時,沖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沖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
8.濕邪致病,病程長,纏綿難愈,是由于
A.濕阻氣機
B.濕邪傷陽
C.濕性黏滯
D.濕性重濁
E.濕性趨下
答案:C
解析:濕為陰邪,黏膩停滯,臨床表現多黏滯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滯澀而不暢;濕邪為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或反復發作。
9.“吐舌”提示
A.中風或中風之先兆
B.陰液虧損,筋脈失養
C.胃陰枯竭,胃氣大傷
D.熱極生風或虛風內動
E.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
答案:E
解析:“吐舌”提示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中風或中風之先兆多見歪舌。陰液虧損,筋脈失養多見痿軟舌。胃陰枯竭,胃氣大傷多見鏡面舌。熱極生風或虛風內動多見顫動舌。
10.太陽經頭痛的特點是
A.前額疼痛連及眉棱骨
B.后頭痛連項背
C.兩側太陽穴附近痛
D.巔頂頭痛
E.頭痛連齒
答案:B
解析:頭痛:前額痛屬陽明經,頭側痛屬少陽經,枕項痛屬太陽經,頭頂痛屬厥陰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