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伍選擇題
1、A.辨證論治
B.對癥治療
C.異病同治
D.同病異治
E.辨病論治
<1> 、同種疾病,若其表現的證不同,則治法應采用
A B C D E
<2> 、不同的疾病,由于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其治法應采用
A B C D E
<3> 、根據辨證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稱為
A B C D E
2、A.陰不足則陽相對亢盛
B.陽有余以致陰液受損
C.陰消亡則陽無所依
D.陽不足則陰相對有余
E.陰邪有余以致陽氣受損
<1> 、“陰盛則陽病”的含義為
A B C D E
<2> 、“陽盛則陰病”的含義為
A B C D E
3、A.陰陽的對立制約
B.陰陽的互根互用
C.陰陽的消長平衡
D.陰陽的相互轉化
E.陰陽的基本學說
<1> 、“陽中求陰”治法的理論基礎
A B C D E
<2> 、陰陽對立雙方發生的質變過程
A B C D E
<3> 、“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說明
A B C D E
4、A.陰中求陽
B.陽中求陰
C.寒者熱之
D.扶陽益火
E.滋陰壯水
<1> 、補陰時適當配以補陽藥稱
A B C D E
<2> 、用溫熱藥治療寒證稱
A B C D E
<3>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
A B C D E
<4>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
A B C D E
5、A.瀉熱
B.祛寒
C.扶陽
D.補陰
E.利水
<1> 、對陽虛者須采用的治療原則是
A B C D E
<2> 、對陽盛者須采用的治療原則是
A B C D E
<3> 、對陰虛者須采用的治療原則是
A B C D E
<4> 、對陰盛者須采用的治療原則是
A B C D E
6、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補土法
C.培土生金法
D.金水相生法
E.抑木扶土法
<1> 、溫腎陽以補脾陽的治法是
A B C D E
<2> 、用瀉肝健脾法治療肝旺脾虛證的方法又稱
A B C D E
7、A.木
B.水
C.土
D.金
E.火
<1> 、五行中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為
A B C D E
<2> 、五行中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為
A B C D E
<3> 、五行中具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作用的是
A B C D E
8、A.心與脾的關系
B.脾與腎的關系
C.肺與腎的關系
D.肺與脾的關系
E.肺與肝的關系
<1> 、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
A B C D E
<2> 、主要表現于先天后天的相互滋養
A B C D E
<3> 、主要表現在氣機的調節方面
A B C D E
<4> 、主要表現在津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兩個方面
A B C D E
9、A.心
B.脾
C.腎
D.肝
E.肺
<1> 、稱為“后天之本”的是
A B C D E
<2> 、稱為“水上之源”的是
A B C D E
<3> 、稱為“先天之本”的是
A B C D E
<4> 、為“氣血生化之源”的是
A B C D E
<5> 、為“臟腑陰陽之本”的是
A B C D E
10、A.齒
B.發
C.骨
D.肉
E.爪
<1> 、“血之余”是指
A B C D E
<2> 、“筋之余”是指
A B C D E
<3> 、“骨之余”是指
A B C D E
11、A.脾
B.小腸
C.大腸
D.膀胱
E.胃
<1> 、主受盛化物的臟腑是
A B C D E
<2> 、主傳化糟粕的臟腑是
A B C D E
<3> 、以降為和的臟腑是
A B C D E
12、A.髓海
B.陰脈之海
C.氣海
D.水谷之海
E.十二經脈之海
<1> 、膻中被稱為
A B C D E
<2> 、胃被稱為
A B C D E
<3> 、任脈被稱為
A B C D E
<4> 、沖脈稱為
A B C D E
13、A.宗氣
B.元氣
C.營氣
D.衛氣
E.中氣
<1> 、行于脈外的是
A B C D E
<2> 、積于胸中的是
A B C D E
<3> 、根于腎的是
A B C D E
<4> 、行于脈內的是
A B C D E
14、A.營養人體
B.運輸代謝廢料
C.推動氣血的運行
D.溫煦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
E.溫養臟腑、肌肉、皮毛
<1> 、津液的生理功能是
A B C D E
<2> 、衛氣的生理功能是
A B C D E
<3> 、營氣的生理功能是
A B C D E
15、A.頭面
B.手足
C.胸腹
D.上肢
E.下肢
<1> 、陰經與陽經的交接部位在
A B C D E
<2> 、陽經與陽經的交接部位在
A B C D E
<3> 、陰經與陰經的交接部位在
A B C D E
16、A.干澀
B.炎上
C.黏滯
D.善行
E.重濁
<1> 、風邪的特性是
A B C D E
<2> 、燥邪的特性是
A B C D E
<3> 、火邪的特性是
A B C D E
17、A.實中夾虛
B.虛中夾實
C.真虛假實
D.真實假虛
E.上實下虛
<1> 、實熱內盛,傷津耗氣,其病機是
A B C D E
<2> 、脾陽不振,運化無力的水腫,其病機是
A B C D E
<3> 、實邪結聚,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其病機是
A B C D E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