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配伍選擇題
1、A.風邪
B.寒邪
C.濕邪
D.燥邪
E.火邪
<1> 、肝風內動是由于感受了
A B C D E
<2> 、出現蕁麻疹是由于感受了
A B C D E
<3> 、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是由于感受了
A B C D E
<4> 、肢體屈伸不利疼痛是由于感受了
A B C D E
2、A.面部,額部
B.面頰,頭頂,頭后部
C.頭側部
D.肩胛部
E.腋下
<1> 、手、足少陽經行于
A B C D E
<2> 、手、足陽明經行于
A B C D E
<3> 、手三陰經出于
A B C D E
<4> 、手三陽經行經于
A B C D E
3、A.推動作用
B.溫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攝作用
E.氣化作用
<1> 、血正常運行而不溢出脈外,主要依賴于氣的
A B C D E
<2> 、津液變成汗、尿,主要依賴于氣的
A B C D E
<3> 、維持正常體溫依賴氣的
A B C D E
<4> 、抵抗外邪入侵依賴氣的
A B C D E
4、A.霧
B.雨
C.血
D.漚
E.瀆
<1> 、上焦如
A B C D E
<2> 、中焦如
A B C D E
<3> 、下焦如
A B C D E
5、A.髓海
B.血海
C.氣海
D.水谷之海
E.十二經脈之海
<1> 、膻中被稱為
A B C D E
<2> 、胃被稱為
A B C D E
6、A.肺脾腎
B.心脾肝
C.心肺脾
D.肝脾腎
E.肺腎心
<1> 、與氣的生成關系最為密切的是
A B C D E
<2> 、與血的生成關系最為密切的是
A B C D E
7、A.心
B.肺
C.脾
D.肝
E.腎
<1> 、主推動血液運行的臟是
A B C D E
<2> 、主統攝血液的臟是
A B C D E
8、A.抑強扶弱法
B.補母瀉子法
C.滋水涵木法
D.培土生金法
E.扶土抑木法
<1> 、治療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方法
A B C D E
<2> 、治療肝旺脾虛的方法
A B C D E
<3> 、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
A B C D E
9、A.木
B.水
C.土
D.金
E.火
<1> 、五臟中肺歸屬于五行中的
A B C D E
<2> 、五臟中心歸屬于五行中的
A B C D E
<3> 、五臟中腎歸屬于五行中的
A B C D E
<4> 、五臟中肝歸屬于五行中的
A B C D E
10、A.惡寒發熱
B.陰虛潮熱
C.寒熱往來
D.濕溫潮熱
E.陽明潮熱
<1> 、患者午后或入夜發熱,伴五心煩熱者屬
A B C D E
<2> 、患者日晡熱甚,伴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者屬
A B C D E
<3> 、患者午后熱甚、身熱不揚,當屬
A B C D E
11、A.絕汗
B.戰汗
C.頭汗
D.自汗
E.盜汗
<1> 、中焦濕熱郁蒸可見
A B C D E
<2> 、入睡則汗出,醒后則汗止是
A B C D E
12、A.神志清楚,兩眼靈活
B.本已意識不清,突然精神轉“佳”
C.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D.表情淡漠,悶悶不樂,哭笑無常
E.循衣摸床,撮空理線
<1> 、癲病多表現為
A B C D E
<2> 、屬得神的表現是
A B C D E
<3> 、屬失神的表現是
A B C D E
13、A.心火熾盛引起不寐
B.肝郁化火引起不寐
C.痰熱內擾引起不寐
D.陰虛火旺引起不寐
E.心脾兩虛引起不寐
<1> 、臨床見到心煩不眠,健忘,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應診斷為
A B C D E
<2> 、臨床表現為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頭暈頭脹,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而數診斷為
A B C D E
<3> 、心煩不寐,煩躁不寧,口干舌燥,口舌生瘡,小便短赤應診斷為
A B C D E
<4>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法可以治療
A B C D E
三、綜合分析選擇題
1、患者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1> 、患者的辨證當屬
A、心火熾盛
B、肝氣郁結
C、陰血虧虛
D、心脾兩虛
E、痰氣互結
<2> 、對于該患者應采用的治療方法是
A、清心瀉火
B、疏肝解郁
C、滋陰養血
D、健脾養心
E、清心化痰
<3> 、治療本證,可以選擇的方劑有
A、導赤散
B、柴胡疏肝散
C、天王補心丹
D、歸脾湯
E、左歸丸
<4> 、如果患者希望服用中成藥,可以推薦的有
A、朱砂安神丸
B、逍遙丸
C、天王補心丹
D、柏子養心丸
E、益心舒膠囊
2、患者不寐,健忘,心悸怔忪,虛煩不安,甚則盜汗、夢遺等。舌偏淡,苔薄少,脈細或細數。
<1> 、患者的辨證當屬
A、心火熾盛
B、肝氣郁結
C、陰血虧虛
D、心脾兩虛
E、痰氣互結
<2> 、對于該患者應采用的治療方法是
A、清心瀉火
B、疏肝解郁
C、滋陰養血
D、健脾養心
E、清心化痰
<3> 、治療本證,可以選擇的方劑有
A、導赤散
B、柴胡疏肝散
C、天王補心丹
D、歸脾湯
E、左歸丸
<4> 、如果患者希望服用中成藥,可以推薦的有
A、朱砂安神丸
B、逍遙丸
C、養血安神丸
D、歸脾丸
E、益心舒膠囊
3、患者無法入睡,情志變化時癥狀加重,平時情志抑郁,脅肋脹痛,噯氣時作,舌苔薄白,脈弦。
<1> 、患者的辨證當屬
A、心火熾盛
B、肝氣郁結
C、陰血虧虛
D、心脾兩虛
E、痰氣互結
<2> 、對于該患者應采用的治療方法是
A、清心瀉火
B、疏肝解郁
C、滋陰養血
D、健脾養心
E、清心化痰
<3> 、治療本證,可以選擇的方劑有
A、導赤散
B、柴胡疏肝散
C、天王補心丹
D、歸脾湯
E、左歸丸
<4> 、如果患者希望服用中成藥,可以推薦的有
A、朱砂安神丸
B、逍遙丸
C、天王補心丹
D、歸脾丸
E、益心舒膠囊
4、患者不寐,心煩,口舌生瘡,小便短赤。舌尖紅,苔薄白,脈數有力。
<1> 、患者的辨證當屬
A、心火熾盛
B、肝氣郁結
C、陰血虧虛
D、心脾兩虛
E、痰氣互結
<2> 、對于該患者應采用的治療方法是
A、清心瀉火
B、疏肝解郁
C、滋陰養血
D、健脾養心
E、清心化痰
<3> 、治療本證,可以選擇的方劑有
A、導赤散
B、柴胡疏肝散
C、天王補心丹
D、歸脾湯
E、左歸丸
<4> 、如果患者希望服用中成藥,可以推薦的有
A、朱砂安神丸
B、逍遙丸
C、天王補心丹
D、歸脾丸
E、益心舒膠囊
5、患者心悸而痛,胸悶,甚則胸痛徹背,畏寒肢冷,氣短汗出,腰酸肢腫,面色蒼白,唇甲淡暗。舌淡白或紫暗,脈沉細或沉微欲絕。
<1> 、患者的辨證當屬
A、氣虛血瘀
B、氣滯血瘀
C、痰瘀痹阻
D、寒凝心脈
E、心腎陽虛
<2> 、對于該患者應采用的治療方法是
A、益氣活血
B、行氣活血
C、豁痰化瘀
D、溫補心腎
E、益氣養陰
<3> 、治療本證,可以選擇的方劑有
A、補陽還五湯
B、附子湯合右歸飲
C、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參飲
D、烏頭赤石脂丸
E、生脈散
<4> 、如果患者希望服用中成藥,可以推薦的有
A、金匱腎氣丸
B、速效救心丸
C、丹蔞片
D、麝香保心丸
E、生脈膠囊
參考答案
二、配伍選擇題
1、
<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火熱易生風動血 火熱之邪侵襲人體,多耗傷陰津,使筋失其滋養濡潤而傷及肝經,使運動失調,引起“肝風內動”,稱為“熱極生風”。火熱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傷脈絡,甚則迫血妄行而溢出于脈外,而致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紫斑、婦女月經過多及崩漏等。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風邪善行而數變 “善行”,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性。“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幻無常和發病迅速的特點而言。如風疹塊(蕁麻疹)就有皮膚成片腫脹瘙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一般發病多急,傳變也較快。
<3>、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濕性重濁 “重”,即沉重或重著之意。是指感受濕邪,常可見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等癥狀。若濕邪留滯經絡關節,則陽氣輸布受阻,故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等,又稱“濕痹”或“著痹”。“濁”,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而言。其臨床癥狀,如面垢眵多、大便溏瀉、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濕邪穢濁的臨床表現。
<4>、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邪侵襲肌表,毛竅腠理閉塞,衛陽被郁不得宣泄,則可見惡寒發熱,無汗,寒客血脈,則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可見頭身疼痛,脈緊,寒客經絡關節,經脈拘急收引,則可使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2、
<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布規律
(1)四肢部位
陰經分布于內側面,陽經分布于外側面。內側分為三陰,外側分為三陽。其前后順序大體上是太陰、陽明在前緣,少陰、太陽在后緣,厥陰、少陽在中線。
例如,上肢內側的經脈分布是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
上肢外側的經脈分布是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
下肢內側的經脈分布是內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內踝八寸以上,則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
下肢外側的經脈分布是,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
(2)頭面部位
手、足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手、足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頭后部,手、足少陽經行于頭側部。
(3)軀干部位
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陽經則是陽明經行于前(胸,腹面),太陽經行于后(背面),少陽經行于側面,足三陰經均行于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內(胸腹正中線)向外為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腎、胃、脾、肝。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布規律
(1)四肢部位
陰經分布于內側面,陽經分布于外側面。內側分為三陰,外側分為三陽。其前后順序大體上是太陰、陽明在前緣,少陰、太陽在后緣,厥陰、少陽在中線。
例如,上肢內側的經脈分布是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
上肢外側的經脈分布是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
下肢內側的經脈分布是內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內踝八寸以上,則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
下肢外側的經脈分布是,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
(2)頭面部位
手、足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手、足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頭后部,手、足少陽經行于頭側部。
(3)軀干部位
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陽經則是陽明經行于前(胸,腹面),太陽經行于后(背面),少陽經行于側面,足三陰經均行于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內(胸腹正中線)向外為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腎、胃、脾、肝。
<3>、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分布規律
(1)四肢部位
陰經分布于內側面,陽經分布于外側面。內側分為三陰,外側分為三陽。其前后順序大體上是太陰、陽明在前緣,少陰、太陽在后緣,厥陰、少陽在中線。
例如,上肢內側的經脈分布是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
上肢外側的經脈分布是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
下肢內側的經脈分布是內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內踝八寸以上,則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
下肢外側的經脈分布是,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
(2)頭面部位
手、足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手、足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頭后部,手、足少陽經行于頭側部。
(3)軀干部位
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陽經則是陽明經行于前(胸,腹面),太陽經行于后(背面),少陽經行于側面,足三陰經均行于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內(胸腹正中線)向外為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腎、胃、脾、肝。
<4>、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布規律
(1)四肢部位
陰經分布于內側面,陽經分布于外側面。內側分為三陰,外側分為三陽。其前后順序大體上是太陰、陽明在前緣,少陰、太陽在后緣,厥陰、少陽在中線。
例如,上肢內側的經脈分布是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
上肢外側的經脈分布是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
下肢內側的經脈分布是內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內踝八寸以上,則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
下肢外側的經脈分布是,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
(2)頭面部位
手、足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手、足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頭后部,手、足少陽經行于頭側部。
(3)軀干部位
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陽經則是陽明經行于前(胸,腹面),太陽經行于后(背面),少陽經行于側面,足三陰經均行于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內(胸腹正中線)向外為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腎、胃、脾、肝。
3、
<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固攝作用
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對于精、血、津液等物質具有防止其無故流失,以及維護臟腑器官各自位置的相對穩定等作用。
具體表現在:
固攝血液,即維持血液在脈管內循行,防止溢出脈外;
固攝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腸液等正常物質分泌和排泄,防止其無故外泄和流失,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相對平衡;
維持臟腑器官位置的穩定,使之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和臟腑之間功能的相互協調,維持胎兒在胞宮內的安定和正常發育等。
<2>、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氣化作用
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氣化作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內物質代謝的過程,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
具體地說,即是指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的新陳代謝及相互轉化。
例如:將飲食物轉化成水谷之精氣,然后再化生為氣、血、津液、精等;津液經過代謝,可轉化成汗液、尿液、涕、唾、淚、涎等;飲食物經過消化和吸收后,其殘渣可轉化成糟粕排出體外等等,都是氣化作用的具體表現。
<3>、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溫煦作用
氣的運動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人體的正常體溫,也是靠氣來維持和調節才能恒定;各臟腑組織器官、經絡等,也要在氣的溫煦作用下,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血和津液之所以能保持液態在體內不停地運行,除依賴于氣的推動外,也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方不致凝聚。
“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
<4>、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防御作用
氣具有防御和抵抗各種邪氣的功能。
一是護衛肌表,防止外邪侵入;
二是與侵入體內的各種邪氣進行斗爭。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4、
<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上、中、下三焦的劃分及各自的生理特性
①上焦
上焦是指橫膈以上的組織,主要為心、肺兩臟。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將飲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滋養全身臟腑組織。
故“上焦如霧”。主氣的升發和宣散。
②中焦
中焦是指橫膈以下,臍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在內。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運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為主,為升降之樞。
故“中焦如漚”,為氣血生化之源。
③下焦
下焦的部位是指臍以下的部位和臟器,如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等,包括二陰。
下焦的生理功能,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為主,故謂“下焦如瀆”。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上、中、下三焦的劃分及各自的生理特性
①上焦
上焦是指橫膈以上的組織,主要為心、肺兩臟。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將飲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滋養全身臟腑組織。
故“上焦如霧”。主氣的升發和宣散。
②中焦
中焦是指橫膈以下,臍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在內。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運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為主,為升降之樞。
故“中焦如漚”,為氣血生化之源。
③下焦
下焦的部位是指臍以下的部位和臟器,如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等,包括二陰。
下焦的生理功能,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為主,故謂“下焦如瀆”。
<3>、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上、中、下三焦的劃分及各自的生理特性
①上焦
上焦是指橫膈以上的組織,主要為心、肺兩臟。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將飲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滋養全身臟腑組織。
故“上焦如霧”。主氣的升發和宣散。
②中焦
中焦是指橫膈以下,臍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在內。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運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為主,為升降之樞。
故“中焦如漚”,為氣血生化之源。
③下焦
下焦的部位是指臍以下的部位和臟器,如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等,包括二陰。
下焦的生理功能,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為主,故謂“下焦如瀆”。
5、
<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宗氣,是指積于胸中之氣,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作“氣海”,又稱“膻中”。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于胃,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
6、
<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人體的氣,是把來源于稟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氣、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即水谷之精氣,簡稱“谷氣”)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肺、脾胃和腎等臟器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將三者結合起來而生成。先天之精氣,依賴于腎藏精氣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發揮先天之精氣的生理效應;水谷之精氣,依賴于脾胃的運化功能,才能從飲食物中攝取而化生;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氣,則依賴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心主血,脾統血,并且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心與脾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方面。肝藏血,肝能夠貯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體活動所需,發揮其濡養臟腑組織、維持相應功能作用。此外,肝還具有依據機體之需,調節循環血量作用:當機體處于安靜休息,或睡眠狀態時,機體所需血量減少,部分血液回流入肝,并貯藏起來;而當人體在工作,或劇烈活動時,機體所需血量增加,血液則由肝臟輸送到經脈,以供全身各組織器官所需。
7、
<1>、
【正確答案】 A
<2>、
【正確答案】 C
8、
<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培土生金法:又稱補養脾肺法。是通過補脾益氣達到補益肺氣的治法。主要用于脾胃不足,生化減少,肺氣失養的肺脾氣虛證。臨床可見久咳,痰多清稀,食欲減退,大便溏薄,四肢無力,舌淡脈弱等癥。
<2>、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抑木扶土法:又稱疏肝健脾法、調理肝脾法。是以疏肝、健脾、和胃來治療肝脾不調或肝氣犯胃病證的治法。主要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之證。具體應用時,對木旺乘土之證,以抑木為主,扶土為輔;對土虛木乘之證,以扶土為主,抑木為輔。
<3>、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滋水涵木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是通過滋補肝腎之陰,以達到涵斂肝陽的目的。滋水涵木法,主要用于腎陰虧虛而致肝陰不足、肝陽偏亢之證。臨床可見頭目眩暈,眼目干澀,顴紅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等癥。
9、
<1>、
【正確答案】 D
<2>、
【正確答案】 E
<3>、
【正確答案】 B
<4>、
【正確答案】 A
10、
<1>、
【正確答案】 B
<2>、
【正確答案】 E
<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患者午后或入夜低熱,有熱自骨內向外蒸發的感覺,證屬陰虛潮熱;若日晡(下午3~5時)之時發熱明顯,或熱勢更甚,見于陽明潮熱;而身熱不揚,午后熱甚則屬濕溫潮熱。
11、
<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郁蒸所致,汗出僅限于頭部的頭汗。
<2>、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入睡則汗出,醒后則汗止,謂之盜汗,多因陰虛而致。
12、
<1>、
【正確答案】 D
<2>、
【正確答案】 A
<3>、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癲病的臨床表現是表情淡漠,寡言少語,悶悶不樂,或精神癡呆,或哭笑無常。得神的表現是兩眼靈活,明亮有神,神志清楚,反應靈敏,語言清晰等。精神萎靡,甚至神識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等,是失神的表現。C答案屬狂病的表現,B答案為假神的表現。
13、
<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陰虛火旺
[癥狀]心煩不眠,入睡困難,心悸多夢,頭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肝郁化火
[癥狀]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口苦,便秘尿赤,不思飲食。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治法]疏肝瀉火,鎮心安神。
<3>、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心火熾盛
[癥狀]心煩不寐,煩躁不寧,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或脈數有力。
[治法]清心瀉火,寧心安神。
<4>、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心脾兩虛
[癥狀]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三、綜合分析選擇題
1、
<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從患者的癥狀判斷,患者屬于“心脾兩虛”的不寐。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的治療原則是“健脾養心”。
<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治療應該選用“歸脾湯”。
<4>、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治療可選用的中成藥有“柏子養心丸”。
2、
<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從患者的癥狀判斷,患者屬于“陰血虧虛”的不寐。
<2>、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的治療原則是“滋陰養血”。
<3>、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治療應該選用“天王補心丹”。
<4>、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治療可選用的中成藥有“養血安神丸”。
3、
<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從患者的癥狀判斷,患者屬于“肝氣郁結”的不寐。
<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的治療原則是“疏肝解郁”。
<3>、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治療應該選用“柴胡疏肝散”。
<4>、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治療可選用的中成藥有“逍遙丸”。
4、
<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從患者的癥狀判斷,患者屬于“心火熾盛”的不寐。
<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的治療原則是“清心瀉火”。
<3>、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治療應該選用“導赤散”。
<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治療可選用的中成藥有“朱砂安神丸”。
5、
<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從患者的癥狀判斷,患者屬于“心腎陽虛”的胸痹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的治療原則是“溫補心腎”。
<3>、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治療應該選用“附子湯合右歸飲”。
<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針對本證,治療可選用的中成藥有“金匱腎氣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