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環境與健康的關系
1.大氣圈、水圈、土壤巖石圈和生物圈共同組成了人類的自然環境。
2.☆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種自然因素、條件的總和,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有關的生態系統所組成的自然環境。
小氣候:指生活環境中空氣的濕度,溫度,氣流和熱輻射等因素,對于有機的熱平衡產生明顯影響。
3.★生態系統(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組成,借助于各種功能流(物質流、能量流、物種流和信息流)所聯結的穩態系統。它具有整體性。開放性、自調性、可持續性等特征。
組成: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 非生物物質
4.☆生態系統服務:由自然系統的生境、物種、生物學狀態和生態過程所生產的物質及其所維持的良好生活環境對人類的服務性能。如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以及支持服務。
5.生態系統健康:根據人類健康的隱喻來建立良好生態的目標。通常把具有活力、結構穩定和自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看做是健康的生態系統。
生態平衡: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始終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狀態。
☆食物鏈:生態系統中不同營養級的生物逐級被吞食以滿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的鏈鎖關系。
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污染物隨著食物鏈的逐級傳遞而使高位營養級生物體內污染物濃度增高。多氯聯苯、甲基汞、放射性污染、DDT、六六六、除草劑、橙劑等有明顯的生物放大作用。導致的疾病如:水俁病、痛痛病。
8.★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從環境中攝入濃度極低的重金屬元素或難降解的化合物,在體內逐漸累積起來,使生物體內該元素或化合物的濃度大大超過環境中的濃度,這種現象稱之。
9.人與環境的辯證關系(*)
①人與環境在物質上的統一性
②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性
③人與環境之間的生態平衡
④環境因素對健康影響的雙重性
⑤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生物學基礎:環境基因組計劃 (EGP)
10.☆“hormesis”效應:即某些物質在低劑量時對生物系統具有刺激(有益)作用,而在高劑量時具有抑制作用。如較大量地長期飲酒可增加食管癌、肝癌和肝硬化的危險性,而少量飲酒可減少冠心病和腦卒中的發生。低劑量的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療白血病,而稍高劑量則可以導致健康危害甚至死亡。
11.環境介質與環境因素暴露(*)
環境因素有兩種轉歸:一種是得到環境自凈,逐漸恢復到污染前的狀態;另一種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機會、增強環境因素對人體的有害性。
(一)環境物質在環境介質中的遷移
①單一介質內的遷移;② 不同介質間的遷移;③生物性遷移(生物放大作用)
(二)環境化學物在環境介質中的轉化:轉變成另一物質。(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①化學轉化 ②生物轉化
(三)環境介質中的遷移和轉化對環境因素暴露的影響
①擴大暴露范圍 ;②增加暴露途徑;③改變污染物性質和毒性;④影響暴露劑量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