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氣衛生
一.大氣的特征及其衛生學意義
1.大氣圈:指包圍在地球表面,并隨地球旋轉的空氣層,厚度2000-3000Km以上。
按氣溫的垂直變化特點可將大氣圈自下而上☆分為5層:
a對流層:最靠近地面的一層,氣象變化的主要發生層。對人類的影響最大,關系最密切。
b平流層:高約15-35km處有厚約20km的臭氧層,能吸收太陽的短波紫外線和宇宙射線。
c中間層; d熱成層; e 散逸層
2.☆干潔空氣(xz):自然狀態下的大氣是由氣體、水汽和氣溶膠組成。除去水汽和氣溶膠的空氣稱干潔空氣。
3.氣溶膠:是液體或固體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氣體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懸浮體系。
可分為輕霧、濃霧、霾、粉塵、煙氣、煙、煙霧和煙炱等。
4.大氣的物理性狀主要有:太陽輻射、氣象條件和空氣離子。
☆太陽輻射: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
★紫外線生物學作用:UV-A(長):色素沉著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力
UV-B(中):抗佝僂病作用、紅斑作用
UV-C(短):殺菌作用
★紫外線過強照射的危害:眼損傷:紫外線性白內障、眼炎(雪盲、電光性眼炎)
皮膚損傷:日光性皮炎、皮膚癌
·★空氣離子:大氣中帶電荷的物質統稱。分輕離子和重離子。新鮮的潔凈空氣中輕離子濃度高,污染的空氣輕離子濃度低。空氣中重離子數與輕離子數之比<50時,空氣較潔凈。
空氣負離子對健康有益:鎮靜、催眠、鎮痛;降壓;增進食欲;注意力集中、工作效率高。
空氣正離子對健康有害:失眠、頭痛、煩躁、血壓升高。
空氣離子化:空氣中的氣體分子(氧、氮)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帶電荷的離子的過程。
二.大氣污染及大氣污染物的轉歸
1.★大氣污染:大氣環境中,當污染物的量超過大氣的自凈能力,污染物濃度超出大氣衛生標準的要求,對人們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間接甚至潛在的影響或危害時,稱之。
分類:天然污染(沙塵暴、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
人為污染(★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生活爐灶和采暖鍋爐;其他)
①☆工農業生產
農業:化肥、農藥噴灑、焚燒
工業: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大氣衛生防護的重點。
·燃料的燃燒:燃料的燃燒,這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目前我國的主要
工業燃料是煤(硫化物),其次是石油(硫化物和氮化物)。
·工業生產過程的排放:由原材料到產品,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可能有
污染物排放出來。污染物的種類與其生產工藝有關。
②交通運輸:目前這些交通工具的主要燃料是汽油、柴油等石油制品,燃燒后能
產生大量的顆粒物、NOx、CO、多環芳烴和醛類。
③其他:地面塵土飛揚 、水體和土壤中的揮發性化合物 、意外事件。
④生活爐灶和采暖鍋爐:煤、石油制品等為燃料。☆冬季低空污染主要來源。
特點:量大;燃燒不完全,污染物排放量高;無組織排放。
2.大氣污染物的種類
①大氣污染物分類:化學性污染物(各種有害氣體、顆粒物質);物理性污染物(噪聲、
電磁波、放射性物質);生物性污染物(介空氣傳播的病原體,植物花粉),以化學污
染物種類最多、范圍最廣。
②污染物在大氣中的存在狀態,可將其分為氣態和氣溶膠。
★大氣顆粒物:大氣氣溶膠體系中分散的各種微粒。粒徑是大氣顆粒物最重要的性質。
★按空氣動力學直徑(Dp)將顆粒物分為:
沉降性顆粒物:粒徑>100μm顆粒物
總懸浮顆粒物(TSP):粒徑≤100μm顆粒物
可吸入顆粒物(IP;PM10):粒徑≤10μm顆粒物(飄塵,進入呼吸道)
細顆粒物/細粒子(PM2.5):粒徑≤2.5μm顆粒物
(吸附各種有毒的有機物和重金屬元素,進入細支氣管和肺泡)
超細顆粒物(PM0.1):粒徑≤0.1μm顆粒物(來自汽車尾氣)
污染物按形成過程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大氣污染物:直接來源于污染源,其理化性質均未發生變化的污染物。
★二次大氣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氣中與其他化學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或在太陽紫外
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新的污染物。
3.影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的因素
Ⅰ污染源的排放情況
排放量:是決定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距污染源的距離
a.無組織排放:距離越近,污染物濃度越高。
b.有組織排放:★煙波著陸點:有組織排放時,煙氣自煙囪排出,向下風側逐漸擴散
稀釋,然后接觸地面,接觸地面的點被稱為“煙波著陸點”。一般認為有害氣體的煙波
著陸點是煙囪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顆粒物的著陸點更接近煙囪。近地面的大氣中
污染物的濃度以煙波著陸點最大,下風側濃度隨距離增加而下降,在煙波著陸點與煙
囪之間無明顯污染。
排出高度:煙囪的★有效排出高度指煙囪高度+煙氣上升高度
一般認為,污染源下風側的污染物最高濃度與煙波的有效高度的平方呈反比。即有效排
出高度每增加一倍,煙波著陸點處斷面污染物的濃度可降到原來的1/4。煙囪越高, 煙
波斷面越大,煙波中軸高度越高,污染物稀釋程度越好,地面污染物濃度越低。
Ⅱ氣象因素
風:空氣的水平運動。★風向:風吹來的方向。
★風向頻率圖(風玫瑰圖,wind rose):將一定時期內各個風向出現的頻率按比例標
在羅盤坐標上所繪成的圖。
意義:能反映一定時期內的主導風向,指示一定時期某地區污染最嚴重的地區范圍。
風速:決定大氣污染物稀釋的程度和擴散范圍。
大氣湍流:風速時大時小,并在主導風向的下風處上下、左右出現無規則的擺動,風的
這種不規則運動稱大氣湍流。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釋和擴散。
·★溫度層結:氣溫的垂直梯度,決定大氣穩定度,影響污染物稀釋擴散。
大氣溫度垂直遞減:標準大氣條件下,對流層內大氣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
這種氣溫垂直變化,稱之。
★大氣溫度垂直遞減率(γ):正常情況下高度每增加100米氣溫下降度數通常為0.65℃。
1.氣溫隨高度遞減:γ > 0,空氣垂直對流劇烈,大氣不穩定有利污染物擴散。
2.氣溫隨高度遞增:γ < 0 ,空氣垂直對流弱,大氣穩定不利污染物擴散。
★逆溫:一定條件下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現象。分輻射逆溫、下沉逆溫、地
形逆溫。著名的馬斯河谷和多諾拉大氣污染事件原因中,地形逆溫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氣溫不隨高度變化:γ =0,空氣垂直對流不劇烈。
·☆大氣穩定度:氣團垂直運動的程度。
☆氣塊干絕熱垂直遞減率(γd):大氣中作垂直運動的空氣團,由于外界壓力的影響,
發生自身溫度的絕熱變化,干空氣團每上升100m , 氣團內溫度下降0.986℃。取決于
γ的絕對值和γ與γd的相對值。分波浪型、扇型、錐型、上揚型和熏煙型。
γ>γd:大氣不穩定, 有利于空氣垂直對流,有利污染物的擴散。
γ<γd:大氣穩定 ,空氣垂直對流弱,不利污染物的擴散。
γ=γd:大氣處于中性狀態, 空氣垂直對流不劇烈,氣團停滯不動, 擴散能力差。
Ⅲ ☆地形:白天的谷風,晚上山風;白天海風,晚上陸風。
☆ 熱島效應:城市溫度高于郊區的現象,如果在地圖上繪制等溫圖,城區的高溫部
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島嶼,稱之熱島效應。
原因:城市有大量熱源;城市建筑物有較高熱容量;城市水蒸發少,熱量消耗少
Ⅳ大氣污染物的轉歸
·☆大氣的自凈:指大氣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作用下,逐漸減少到無害程度或消失的過程。其中擴散和沉降是主要方式。
主要有3種方式:擴散和沉降(物)、發生氧化綜合反應(化)、被植物吸附和吸收(生)。
·轉移:向下風側更遠的地方、向平流層、向土、水轉移。
·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