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體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1.★水體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進入水體,其數量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使水和水體底質的理化特性和水環境中的生物特性、組成等發生改變,從而影響水的使用價值,造成水質惡化,乃至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
2.水體污染源: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污水(DDT、六六六)和其他(油船事故等)。
★水體富營養化(eutrophication):當湖泊、水庫水接納過多含磷、氮的污水時,使藻類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中有機物↑、溶解氧↓、水質惡化的現象稱之。水體富營養化已成為我國淡水湖泊的重要污染類型。由于占優勢的浮游生物的顏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現紅色、綠色、藍色等,這情況出現在淡水中時稱水華,發生在海灣時叫赤潮。發生在地下水成肥水。
3.水體污染物:
①物理性污染物:熱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②化學性污染物:無機物(重金屬、氮、磷、酸、堿等);有機物(苯、苯酚、有機磷農等)。
③生物性污染物(病原體、藻類等)
四.水體的污染、自凈和污染物的轉歸
1.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反映的是地表水前期的污染狀況。如有機氯農藥很多地區出現地下水高于地表水的情況。
2.★水體自凈(self-purification)是指水體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體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斷稀釋、擴散、分解破壞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濃度逐漸降低,水質最終又恢復到污染前的狀況。廢水進入水體后,污染與自凈過程幾乎同步進行,排污口以污染為主,下游水域自凈↑污染↓,輕度污染的下游以自凈過程為主。
①水體自凈的機制(初始階段以物化為主,后期以生物凈化為主)
a物理凈化:通過混合、稀釋、沉降、揮發、逸散等改變污染物的濃度分布。不減少污染物的絕對量,但很大程度上幫助化學、生物凈化過程的進行。可造成二次污染。
b化學凈化:由于進入水體的污染物與水中成分發生化學作用,致使污染物濃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現象。包括分解與化合、酸堿中和作用和氧化還原作用、光氧化反應等等。
c生物凈化:生物通過它們的代謝作用分解水中污染物,使其數量減少,直至消失。此作用在地表水自凈作用中最為重要且最為活躍,是水體的主要凈化途徑。。
★氧垂曲線的意義:Cp點為溶解氧的最低點,在此點之前,耗氧作用大于復氧作用,水中溶解氧逐漸降低,水質逐漸惡化。Cp點以后,復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溶解氧逐漸恢復,水質逐漸好轉。Cp點溶解氧含量大于地表水衛生標準規定的數值(4mg/L),表明廢水中耗氧有機物的排放未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反之則水質嚴重惡化、變黑發臭
★水體的復氧過程: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消耗溶解氧的同時,空氣中的氧可通過水面不斷溶解補充到水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的氧也補充到水體稱水體的復氧過程。
五.水體污染的危害(*)
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①水體病原生物污染的危害: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原蟲性疾病。
②水體富營養化的危害:影響水的感官性狀, 水質出現異臭異味;水中DO 急劇下降,魚貝類缺氧死亡;藻類能產生麻痹性毒素、神經性毒素并在貝類體內富集,食用貝類可發生中毒;有的藻類毒素具有致癌性 , ★微囊藻毒素( MC ) 是已發現的最強的肝癌促進劑。
2.化學性污染的危害(xz)
①汞:來源于工業企業、含汞農藥、使用口腔醫院污水等。
水俁病:長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魚貝類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②酚:細胞原漿毒物,低(高)濃度時導致蛋白質變性(沉淀)。具有內分泌干擾作用。
③多氯聯苯PCBs:由一些氯置換聯苯分子中的氫原子形成的化合物。化學穩定性、熱穩定性、絕緣性、低可燃性、低電導率。因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被認為是一類廣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可通過食物鏈發生生物富集。
危害: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蓄積人體脂肪組織急性中毒表現(米糠油事件):皮膚損害(色素沉著、氯痤瘡);肝臟損害動物實驗具有致癌性、為人類可能致癌物內分泌干擾物---雌激素樣作用, 致生殖和發育障礙
④鄰苯二甲酸酯PAEs:有較高的生物富集性,是典型的內分泌干擾物。
3.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①☆熱污染:主要來自發電廠的冷卻水。
危害:水中化學反應速度加快, 有毒物毒性增加;水溫增高, DO下降, 影響魚類生長;
改變可改變水域中原生魚種;水溫增加, 使藻類繁殖增加, 加速富營養化。
②放射性污染 :水中放射性物質可通過水生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進入人體。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