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水環境標準(☆看看)
1.制訂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原則:①防止地面水傳播疾病;②防止地面水引起急、慢性中毒及遠期效應;③保證地面水感官性狀良好;④保證地面水自凈過程能正常進行
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研究方法(*)
①實驗研究:有害物質毒性測定、有害物質在地表水中穩定性測定、有害物質對地表水感官性狀影響的測定、有害物質對地表水自凈過程影響的測定等。通常按照“最敏感”的原則,從這幾項實驗研究結果中選擇最低的閾濃度作為確定地表水中有害物質最高容許濃度的依據。
②流行病學檢查:宏觀上了解有害物質的濃度與人群健康關系的重要手段。有害物在水、底泥及生物中的含量、生物監測、接觸人群健康效應等。
3.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分 5 類(生活飲用水在Ⅲ級以上)
Ⅰ ----- 適用于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
Ⅱ ----- 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珍貴魚類保護區、魚蝦產卵場等
Ⅲ ----- 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一般魚類保護區及游泳區
Ⅳ ----- 一般工業用水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
Ⅴ ----- 農業用水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4.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
一級標準: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一般魚類保護區及游泳區排入的污水
二級標準: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農業用水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排入的污水
三級標準:排入城鎮下水道并將進行二級生物處理的污水
取樣點位置:第一類污染物:能在環境和動植物體內蓄積,對人產生不良影響的。(車間排出口);第二類污染物(單位排出口)
5.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主要指標及其指定的依據
①水溫:水體生態(微生物)環境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水體的自凈能力。統一規定為周平均最大升溫≤1℃,周平均最大降溫≤2℃。
②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此項指標是為了限制有機污染物的排放而規定的,在3mg/L以下為優質水源,若超過10mg/L則水源已經受污染。
③PH:6-9 ;④有害物質
⑤溶解氧:此項指標是為了保證地表水的正常自凈過程,限制有機污染物的排放,并保證
魚類生存條件而規定的。如<5mg/L則不能用于水產養殖;<2mg/L,污染嚴重,功能喪失。
⑥糞大腸菌群:是標準中唯一的微生物學指標。表征水體受病原體污染的程度。
七.水體衛生防護
1.推行“清潔生產”,開展污染源頭預防(*)
(1)污染源頭預防是指污染物尚未對水體造成污染之前采用積極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物進入水體,而不是在污染發生后再采取措施進行治理(即所謂的末端處理)。
(2)清潔生產是一種將預防性環境策略應用于生產過程中,以減少其對人和環境的風險性,它要求在產品或工藝的整個壽命周期的所有階段,都必須考慮預防污染,或將產品或工藝過程中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短期或長期風險降至最小。
2.工業廢水的利用與處理
(1)工業廢水的利用: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是合理利用工業廢水的重要措施。
(2)☆工業廢水的處理:
A.按作用原理分類:
·物理處理:通過物理作用去除廢水中懸浮物質(機械阻留、沉淀、除油等)
·化學處理:用化學反應去除廢水中溶解性物質或膠體物質(混凝沉淀、中和、氧化還原)
·物理化學處理:利用物理和化學的綜合作用,使廢水得到凈化(吸附、萃取、離子交換等)
·生物處理: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分需氧和厭氧。(需氧有活性污泥法、生物過濾法)。
☆活性污泥法又稱曝氣法,活性污泥由細菌、原生動物、無機物和未分解的有機物組成,將廢水與含有大量需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攪拌,在強烈通氣(曝氣)條件下使污水凈化的技術,是處理廢水的常用方法。
B.按處理程度分類:
·一級處理:物理處理(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
·二級處理;生物處理(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
·三級處理:利用化學或物理化學處理方法進一步去除二級處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
3.生活污水的利用與處理:生活污水是指人們日常洗滌廢水和糞便污水等。主要采用一級處理和二級處理方法處理方式:物理處理(篩網、沉淀池等)和生物處理(活性污泥法、生物濾池法)、污水處理廠、化糞池等。 中水回用,膜生物反應器技術。
生物過濾法(生物膜法):使廢水流經生長在支承物表面的生物膜,借助生物膜中微生物的作用降解廢水中的有機物(生物濾池、生物轉盤)
4.醫院污水的處理:氯化消毒、加熱消毒 、化學消毒等。
八.水體污染的衛生調查和監測
1.水體污染的調查(江河水系)
①采樣斷面:清潔或對照斷面(污染源上游)、污染斷面(緊靠污染源下游)、自凈斷面(污染源下游一定距離)
②各斷面采樣點數:寬河道設5點;窄河道設3點;污水排出口下游靠近岸邊設多個輔助采樣點;較小河流中心設1點;重要支流入口處也應設點。
③采樣深度;一般在水面下0.2-0.5 m。
④采樣時間與次數:至少應在平水期、枯水期、豐水期各采樣一次;每次連續采樣2~3天
湖泊、水庫的監測特點:不同水區設置監測斷面;對水體底質和生物監測有意義;應增加磷、氮及藻類毒素的測定。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