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踐
健康監護,包括就業前體檢和定期體檢、勞動能力鑒定、建立健康監護檔案,其目的是早期發現病損,以便及時處理。
1. 三級預防原則
一級預防:消除或控制不良工作條件,使勞動者盡可能不接觸或少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這是消除職業性危害的根本措施。
二級預防:早期發現病損,采取相應措施。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早預防。
三級預防:對已患病者,做出正確診斷,及時處理,包括及時脫離接觸并進行積極治療,防止病情惡化和出現并發癥,促進康復。
2.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防治工作包括:職業衛生調査、健康監護、職業流行病學調査、職業衛生監督、人員培訓、職業病患者的診治、應急救援。
職業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和特點
1. 職業性有害因素作用的條件:
①接觸機會;
、诮佑|方式;
、劢佑|時間;
④接觸水平,決定機體所受危害劑量的主要因素;
、輦體防護情況。
2. 職業病的特點:
①病因明確,只有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才能引起;
②病因可以檢測;
③具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
④群體發病;
⑤及早診斷治療預后較好,缺乏特效治療,強調保護以預防為主。
3. 職業病診斷應當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病診斷應當依據職業病診斷標準,結合職業性有害因素接觸史、工作場所職業性有害因素檢測與評價、臨床表現和醫學檢查結果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對不能確診的疑似職業病患者,可以經必要的醫學檢查或者住院觀察后,再做出診斷。診斷時,應當組織三名以上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執業醫師進行集體診斷。
4. 從事職業病診斷的醫師應當具備以下條件,并取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頒發的資格證書方能從事職業病診斷:①具有執業醫師資格;②具有中級以上衛生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③熟悉職業病防治法律、規范和職業病診斷標準;④從事職業病診療相關工作5年以上;⑤熟悉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防治及其管理;⑥經培訓、考核合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