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發育評價
理解常見評價方法的含義,并掌握其用途。
生長發育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生長發育水平、生長發育速度、各指標相關關系等三個方面。
1.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近年來受國內外學者高度重視,認為它不僅能較敏感地反映身體的充實度和體型胖瘦。18歲時該指數≥24和≥28,可分別篩查為超重和肥胖。
2.等級評價法(離差法最常用的):用于評價個體、群體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現狀。缺點:只能對單項指標進行評價,無法準確判斷發育勻稱度,而且其變化趨勢在動態觀察中不夠直觀。
3.曲線圖法優點:①方法簡單、結果直觀、使用方便。②能描述兒童的發育水平等級。③能追蹤觀察兒童某指標的發育趨勢和速度。④能比較個體和群體兒童的發育水平。
4.相關回歸評價法能綜合應用多個指標,準確反映發育水平和身體勻稱度。
5.發育年齡有形態年齡、性征年齡、齒齡、骨齡等四類。其中最實用、結果最精確的是骨齡。判斷骨齡主要利用X線攝片。以手腕部最為理想。
6.營養狀況評價的方法有
(1)身高別體重:著重反映兒童的現時營養狀況。
(2)年齡別身高:青春期前可采用。
(3)皮褶厚度:用于評價肥胖程度效果較好。
【注意】對學齡兒童青少年篩查營養不良時,應先使用“年齡別身高”,排除生長遲滯者,再用“身高別體重”篩查出消瘦者;兩者合并,構成全部營養不良人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