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蔬菜、水果可供給下列維生素,除了
A.維生素E
B.維生素D
C.維生素B1
D.維生素B2
E.葉酸
【答案】B
【答案解析】
除維生素A、D外,其他維生素均廣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中。蔬菜和水果中存在的胡蘿卜素是維生素A的重要來源。所以本題正確答案選擇B.
2、【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應用營養強化劑對面粉進行營養強化時主要的目的是為了
A.改善品質
B.增強筋性
C.增進色、香、味
D.延長保質期
E.彌補營養缺陷
【答案】E
【答案解析】
食品強化的目的是為了調整食品的營養素,使食品更適合人類的營養需要。其他幾個選項都是食品添加劑應用的目的。所以本題正確答案選擇E.
3、【流行病學】要想了解某種疾病在某一地區的危害情況,最初進行現況調查時,宜選用下列何種方法
A.個案調查
B.抽樣調查
C.普查
D.典型病例調查
E.住院病例調查
【答案】B
【答案解析】
要了解某種疾病在某地區的危害情況,首選采取抽樣調查方法,以便推測對整個地區的危害現狀。這種方法較為經濟和有效。所以本題正確答案選擇B.
4、【流行病學】關于隊列研究,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研究的暴露是人為給予的
B.不適用于罕見病
C.設立對照組
D.因果現象發生的時間順序合理
E.可以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答案】A
【答案解析】
隊列研究屬于觀察性研究,不是實驗性研究,其暴露因素是自然存在的,不是人為給予的。這是隊列研究的特點,并以此與實驗研究相區別。本題其余備選答案均為隊列研究的特征。所以本題正確答案選擇A.
5、【流行病學】關于某病病死率和死亡率的敘述,正確的是
A.前者用于醫院人群,后者用于社區人群
B.某病的病死率和死亡率都反映疾病對人群的危害程度
C.某病死亡率和病死率都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
D.某病死亡率反映疾病對人群的危害程度,而病死率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
E.兩者計算的分子、分母都不同
【答案】D
【答案解析】
病死率和死亡率的應用沒有人群限制。死亡率反映疾病對人群的危害程度,病死率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兩者計算的分子是相同的。
所以本題答案選擇D.
6、【流行病學】流行病學實驗研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人群的最大不同是
A.年齡不同
B.性別不同
C.目標人群不同
D.干預措施不同
E.觀察指標不同
【答案】D
【答案解析】
流行病學實驗研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除了干預措施不同以外,其余各項特征基本相似,即兩組具有可比性。
所以本題答案選擇D.
7、【食品營養與衛生學】谷類蛋白質所含氨基酸不平衡,最缺乏的氨基酸為
A.亮氨酸
B.異亮氨酸
C.色氨酸
D.賴氨酸
E.蘇氨酸
【答案】D
【答案解析】
谷類蛋白質中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賴氨酸。
所以本題答案選擇D.
8、【食品營養與衛生學】無剩余食物實驗室診斷時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是否可作為判定食物中毒的根據
A.不可以
B.可以
C.視情況而定
D.上級部門決定
E.沒有明確說法
【答案】B
【答案解析】
查明剩余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對判斷食物中毒十分重要。但由于種種原因,有時不能得到剩余食物或是患者已應用抗生素等,在這種情況下,可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判斷是否為食物中毒。
所以本題答案選擇B.
9、【流行病學】以下哪一項不是潛伏期的流行病學意義
A.潛伏期的長短影響流行特征
B.依據潛伏期可以制訂疾病的預防措施
C.潛伏期是決定患者隔離期限的重要依據
D.依據潛伏期可以評價其預防措施的效果
E.依據潛伏期可以判斷傳染源與續發病例的關系
【答案】C
【答案解析】
潛伏期是指自病原體侵入機體到臨床癥狀出現之前這段時期。潛伏期的流行病學意義在于:①判斷傳染源與續發病例之間的關系:根據潛伏期可判定受感染的時間,以追蹤傳染源和傳播途徑。②決定預防措施:根據潛伏期的長短確定使用免疫血清預防臨床疾病的時間,確定對接觸者留驗或醫學觀察的期限。③影響流行特征:潛伏期短的傳染病常常呈暴發形式,潛伏期長的傳染病流行持續時間可能很長。④評價預防措施的效果:如實施某項預防措施,經過該病的一個潛伏期后病例數下降,可認為效果與該項預防措施有關。傳染病的隔離期限不是由潛伏期來決定,而是由傳染病的傳染期來決定。傳染期是指傳染病患者排出病原體的時期,它是決定傳染病患者隔離期限的重要依據。傳染期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傳染病的流行特征。
所以本題答案選擇C.
10、【流行病學】下列哪種方法對減少或消除流行病學研究中的偏倚無效
A.增加樣本量
B.遵循隨機化原則
C.實施盲法
D.嚴格質量控制
E.選擇適宜的研究對象
【答案】A
【答案解析】
偏倚與樣本大小無關,無論增加還是減少樣本量都不能達到減少或消除偏倚的目。樣本量只與隨機誤差有關。本題其余備選答案均為控制偏倚的措施。
所以本題答案選擇A.
編輯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