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主要特點
1.膽紅素生成相對較多: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約為成人的2倍多[新生兒8.8mg/(kg.d),成人3.8mg/(kg.d)].
原因如下:
(1)紅細胞數量過剩
(2)紅細胞壽命較短
(3)旁路膽紅素來源較多
2.轉運膽紅素能力不足:白蛋白較低、酸中毒等影響膽紅素與白蛋白聯結。
3.肝功能發育不完善: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均較低,僅為成人的1%~2%,因此極易出現黃疸。
4.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由于新生兒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將進入腸道的結合膽紅素還原成膽素原(尿膽原、糞膽原等);而且新生兒腸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結合膽紅素,后者又被腸壁吸收經門靜脈而達肝臟,因此加重了肝臟的負擔。
5.新生兒期多種因素可加重黃疸:缺氧、饑餓、低血糖、寒冷、脫水、便秘、酸中毒、藥物因素、多種疾病(頭顱血腫或顱內出血)等出現時則更易發生黃疸或使原有黃疸加重。
心臟的叩診順序
叩診順序心臟叩診先叩左界,從心尖搏動最強點外2~3cm處開始,沿肋間由外向內,叩診音由清變濁時翻轉板指,在板指中點相應的胸壁處用標記筆作一標記。如此自下而上,叩至第二肋間,分別標記。然后叩右界,先沿右鎖骨中線,自上而下,叩診音由清變濁時為肝上界,于其上一肋間(一般為第四肋間)由外向內叩出濁音界,向上移一個肋間,分別于第三、第二肋間由外向內叩出濁音界,并作標記。再標出前正中線和左鎖骨中線,用直尺測量左鎖骨中線與前正中線間的垂直距離,以及左右相對濁音界各標記點距前正中線的垂直距離,并作記錄。心臟叩診時應根據被檢者胖瘦程度,采取適當力度,用力要均勻,過強或過輕的叩診均不能叩出心臟的正確大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