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簡介
碳水化合物亦稱糖類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廣的一類重要的有機化合物。葡萄(葡萄食品)糖、蔗糖、淀粉和纖維素(纖維素食品)等都屬于糖類化合物。
糖類化合物是一切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能量食品)的主要來源。它不僅是營養物質,而且有些還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臟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型中的糖與免疫活性有關。此外,核酸的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類化合物——核糖和脫氧核糖。因此,糖類化合物對醫學來說,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自然界存在最多、具有廣譜化學結構和生物功能的有機化合物。主要由碳、氫、氧所組成。可用通式Cx(H2O)y來表示。有單糖、寡糖、淀粉、半纖維素、纖維素、復合多糖,以及糖的衍生物。主要由綠色植物經光合作用而形成,是光合作用的初期產物。從化學結構特征來說,它是含有多羥基的醛類或酮類的化合物或經水解轉化成為多羥基醛類或酮類的化合物。例如葡萄糖,含有一個醛基、六個碳原子,叫己醛糖。果糖則含有一個酮基、六個碳原子,叫己酮糖。它與蛋白質(蛋白質食品)、脂肪同為生物界三大基礎物質,為生物的生長、運動(運動食品)、繁殖提供主要能源。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之一。
碳水化合物分單糖、二糖、低聚糖、多糖四類。糖的結合物有糖脂、糖蛋白、蛋白多糖三類。
無應答偏倚
在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那些因各種原因不回答或不能回答所提出問題的人稱為無應答者,任何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都可能有一定比例的無應答者,無應答者可能在某些重要的特征或暴露方面與應答者有區別。如果無應答者超過一定的比例,將會影響研究結果的真實性,由此產生的偏倚稱為無應答偏倚。
鉤體病控制措施
(一)預防措施
由于全國疫情分布廣泛,鉤體病的防治工作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才能控制本病的流行。對流行嚴重的省區進行流行病學監測,降低發病率,同時貫徹“三早一就”的原則降低病死率,保護勞動力,保證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的健康。
1.結合農田基本建設改造各種類型的疫源地,如山壟田、爛泥田、冷水田、潮田、荒唐。主要通過開溝排水,減少積水,建立合理排灌系統,沼澤地填平成為旱田。減少鼠類棲息場所,結合農耕每年定期和突擊性滅鼠保糧和滅鼠防病等措施,降低鼠密度,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2.興修水利防治洪澇災害:在經常發生洪澇災害的流行區,加固防洪堤防止洪水泛濫,在水患嚴重的地區實施退田還湖、移民建鎮是控制洪水型鉤體病流行的一項重要措施。
3.健康教育:在鉤體病流行的疫區大力開展鉤體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提倡圈養豬、開展滅鼠等愛國衛生運動。對基層醫療單位和衛生防疫部門加強業務培訓,并配備一定的實驗室診斷設備和相關試劑。在流行季節前進行鉤體病監測工作,對參加水稻收割的農民、抗洪搶險的人員以及危險職業的人員中普及鉤體病有關常識,提高自我防病意識。
4.免疫接種:菌苗接種后大約需經1個月左右,體內才能產生有效的保護性抗體,所以菌苗接種應在鉤體病流行期之前進行,通常在每年4~5月份進行。對于支農人員或參加抗洪搶險的人員,應在接種疫苗后15天才能進入疫區工作。
5.預防服藥:在已經發生鉤體病流行的人群中接種菌苗,來不及產生保護性抗體,預防接種效果較差,這時可采取預防服藥的方法控制鉤體病的流行。口服強力霉素200mg,1周內分2次服用,或1次服用。
(二)病人、接觸者及環境的管理
一旦發現疫情立即報告防疫部門,以便采取防制措施。如避免接觸鉤體疫水、預防服藥、滅鼠、圈豬、水源消毒和對疫水設置警示牌。
(三)流行期措施
在鉤體病發生流行的疫點,要對病人和受鉤體污染的環境進行管理。對病人及時治療,在疫點對傳染源進行帶菌率調查,如豬帶菌率、鼠密度和鼠帶菌率調查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或消滅傳染源的措施。對流行的菌型進行鑒定,以便于采取針對性預防和治療措施。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成績查詢、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