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肥大病史要點
牙齦肥大是口腔中較為常見的癥狀,多種牙齦疾病會表現出牙齦肥大。白血病等全身疾病也會表現為牙齦肥大。對這些疾病的處理方法會截然不同。因此有必要對牙齦肥大的疾病進行鑒別。
牙齦肥大病史要點
1現病史應問清下列情況:
(1)牙齦肥大的部位和時間。
(2)有無癲癇病史、高血壓病史及腎移植等病史。以及服用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史,主要是有無服用抗癲癇藥物、抗高血壓藥物、或免疫抑制劑藥物史。
(3)增生牙齦是否影響咀嚼。
(4)牙齦是否易出血。
(5)是否妊娠。
(6)有無牙齒萌出困難史和家族遺傳史。
2.既往病史以前有無牙齦出血史,有無白血病等血液病史,有無口腔頜面部及其鄰近器官的疾病。
3.全身情況患者是否妊娠。近來有無發熱、食欲缺乏、體重減輕等現象。
牙脫位
概述
牙受外力作用而脫離牙槽窩者稱為牙脫位。根據損傷程度牙脫位可分為部分脫位和完全脫位兩類。部分脫位又可分為牙移位、半脫位及嵌入等。
診斷要點
1.部分牙脫位患牙常有疼痛、松動和移位,并因患牙伸長而出現咬合障礙。x線片示:患牙根尖與牙槽窩間隙明顯增寬。
2.嵌人性脫位患牙向深部嵌入者,臨床牙冠變短,其牙合面或切緣低于正常。
3.完全牙脫位患牙完全離體或僅有少許軟組織相連。
注意:不論是半脫位或是全脫位,常伴有牙齦撕裂、出血、腫脹,甚至牙槽突骨折。
4.并發癥
(1)牙髓壞死嵌入性脫位最多見,占96%,其次為牙脫位,占52%.發育成熟的牙比年輕恒牙更易發生牙髓壞死。
(2)牙髓腔變窄或消失為輕度牙脫位的反應,年輕恒牙更易發生髓腔變窄或閉塞。
(3)牙根外吸收牙根吸收最早在受傷后2個月發生,有2%可并發牙內吸收。
(4)邊緣性牙槽突吸收嵌入性和牙合向性脫位牙,易喪失邊緣牙槽突。
治療原則
治療總則:保存患牙。
1.部分脫位牙
(1)患牙局麻下復位,調抬,固定4周。
(2)定期復查術后3、6、12個月進行復查,如牙髓壞死,則作根管治療。
2.嵌人性脫位牙
(1)患牙為年輕恒牙者,不必強行復位,繼續觀察,待其日后自行萌出。
(2)非年輕恒牙,局麻下復位,2周后再作根管治療,以免發生牙根吸收。
3.完全脫位牙力爭在半小時內進行再植。
(1)成年牙完全脫位如就診迅速或復位及時,術后3—4周再行根管治療。如脫位2小時后就診,則在體外完成根管治療術,并經根面和牙槽窩刮治后,將患牙植入、固定。
(2)年輕恒牙完全脫位如就診迅速或自行復位及時,不要輕易拔髓,一般療效良好。如就診不及時或拖延復位時間,則只能在體外完成根管治療術,搔刮根面和牙槽窩后再行植入、固定,但預后欠佳。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成績查詢、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