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
主要掌握牙齦的上皮成分,以及牙齦纖維。
牙齦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由上皮和固有層組成,無黏膜下層。牙齦上皮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為復層扁平上皮,表面有角化或不全角化。上皮釘突多而長。上皮基底細胞生長活躍,偶見黑色素細胞,或含有黑色素顆粒,所以牙齦有時出現黑色斑塊。
齦溝上皮無角化,有上皮釘突,與結合上皮有明顯分界。對機械力抵抗能力差,易破裂。齦谷表面覆蓋的是無角化鱗狀上皮,是牙齦的弱點。結合上皮是牙齦上皮附著在牙表面的一條帶狀的無角化鱗狀上皮。牙齦固有層主要是成纖維細胞,還存在間充質細胞,稱為牙齦間充質細胞干細胞。
牙周膜
主要掌握牙周膜纖維的分組及功能。
牙周膜纖維自牙頸向根尖可分為下列幾組:
牙槽嵴組:纖維起于牙槽嵴頂,呈放射狀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頸部的牙骨質。此纖維存在于頰舌側,在鄰面無此纖維。可將牙齒向牙槽窩內牽引,抵抗側方力,保持牙的直立。
水平組:在牙槽嵴纖維的根方,呈水平方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質,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是維持牙直立的主要力量,并與牙槽嵴纖維共同對抗側方力,防止牙齒側方移動。
斜行組:是牙周膜中數量最多、力量最強的一組纖維。纖維方向向根方傾斜約45°角,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頸部,將牙懸吊在牙槽窩內。可將咀嚼壓力轉變為牽引力,均勻地分散到牙槽骨上。
根尖組:起于根尖區牙骨質,呈放射狀至根尖周圍的牙槽骨,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
根間組:只存在于多根牙,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動的作用。
牙周膜有豐富的神經,感覺敏感,能明確指出牙位。牙周膜血管,來自三個方面:牙齦、上下牙槽動脈通過篩狀板進入牙周膜、上、下牙槽動脈在進入根尖孔前的分支。牙周膜的功能:支持、感覺、營養、形成。
牙槽骨
此內容掌握牙槽骨的組織結構和生理意義。
固有牙槽骨位于牙槽窩內壁,X線片上為圍繞牙周膜外側的一條白色阻射線,稱硬骨板,組織學上固有牙槽骨屬于密質骨。穿通纖維垂直排列的骨板,稱為束狀骨。鄰近骨髓側,骨板由哈弗系統所構成。密質骨是頜骨內、外骨板延伸的部分。在上頜牙槽骨的唇面,尤其前牙區密質骨很薄,而舌側增厚。下頜骨則相反。通常下頜的密質骨,其舌側骨板比頰側厚,但在磨牙區由于擔負較大的咀嚼力,磨牙頰側骨板也增厚。
牙槽骨是高度可塑性組織,隨著牙的生長發育、脫落替換和咀嚼壓力、牙的移動而不斷地改建。具有受壓力被吸收,受牽引力會增生的特性。改建是通過骨的形成和骨的吸收來完成的。新骨的表面有尚未鈣化的骨基質,稱為類骨質。骨吸收區稱Howship陷窩,又稱骨吸收陷窩,凹陷處多見破骨細胞,骨吸收后骨缺失區可被新生骨修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