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2口腔助理醫師實踐技能“口腔檢查”模擬題匯總
顳下頜關節檢查
(一)面型及關節動度檢查
1.觀察面部左右是否對稱,包括關節區、下頜角、下頜支和下頜體的大小和長度是否正常、雙側是否對稱;頦點是否居中,面下1/3是否協調。
2.髁突活動度檢查有兩種方法:以雙手示指或中指分別置于兩側耳屏前方、髁突外側,囑患者作開閉口運動,感覺髁突動度;或將小指伸入外耳道內,貼外耳道前壁進行觸診。檢查時注意雙側對比。
(二)下頜運動檢查
1.開口度和開口型是否正常,兩側關節動度是否一致。
2.彈響和雜音:有無關節彈響和雜音,彈響發生的時間、性質、次數和響度;在開閉口運動時是否有絞鎖。
(三)咀嚼肌及關節區觸診檢查
1.檢查髁突后區和髁突外側是否有壓痛。
2.檢查顳肌、咬肌、翼外肌等咀嚼肌群的收縮力,是否有壓痛,雙側是否對稱。口內檢查顳肌前份(下頜支前緣向上)、翼外肌下頭(上頜結節上方)和翼內肌下部(下頜磨牙舌側后下方和下頜支內側面)。
下頜下腺檢查
(一)體位
檢查時患者取坐位,檢查者應站在其右方(前或后),患者頭稍低,略偏向檢查側,使皮膚、肌肉松弛,便于觸診。
(二)檢查內容及方法
視:平視時及仰頭位正面觀雙側下頜下區是否對稱;開口位雙側口底是否對稱,口底下頜下腺導管開口處有無異常分泌物或黏膜紅腫、潰瘍等。
觸:檢查者手指緊貼下頜下區皮膚,首先觸診下頜下腺的大小、質地、活動度及有無異常包塊和觸壓痛。進一步對下頜下區進行雙合診。復查以上口外觸診內容,同時由后向前檢查口內下頜下腺導管的質地,有無結石,口外擠壓腺體后觀察口內導管口分泌情況。注意口內檢查時應戴手套。
社區牙周指數CPI檢查與記錄
(一)檢查器械
社區牙周指數檢查器械使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CPI探針。探針尖端為一小球,直徑為0.5mm,在距頂端3.5~5.5mm處為黑色涂抹的區域,距頂端8.5mm和11.5mm處有兩條環線。
(二)檢查方法
CPI檢查即在指數牙上檢查牙齦出血、牙石和牙周袋深度三項內容。CPI檢查以探診為主,結合視診。共檢查6個區段,檢查順序應從右上后牙區段至上前牙區段、左上后牙區段、左下后牙區段、下前牙區段、右下后牙區段。檢查時以執筆式握持CPI探針,以無名指做支點,支于受檢牙附近的硬組織之上。將探針輕緩地插入齦溝或牙周袋內,探針與牙長軸平行,緊貼牙根。沿牙齒頰(唇)、舌(腭)面齦溝從遠中向近中移動,作上下短距離的提插式移動,以感覺齦下牙石。同時查看牙齦出血情況,并根據探針上的刻度觀察牙周袋深度。CPI探針使用時所用的力不超過20g,過分用力會引起患者疼痛,有時還會刺破牙齦。
1.確定指數牙
17、16、11、26、27和37、36、31、46、47。
2.記分標準
0=牙齦健康
1=牙齦炎,探診后出血
2=牙石,探診可發現牙石,但探針黑色部分全部露在齦袋外
3=早牙周病,齦緣覆蓋部分探針黑色部分,齦袋深度在4~5mm
4=晚期牙周病,探針黑色部分被齦緣完全覆蓋,牙周袋深度在6mm或以上
X=除外區段(少于兩顆功能牙存在)
9=無法檢查
上述記分填入下面CPI記分表格,每個格子填一個記分,后牙區段兩顆功能牙以最重情況記分。
內容來源:醫學教育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