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考試吧論壇 Exam8視線 考試商城 網絡課程 模擬考試 考友錄 實用文檔 求職招聘 論文下載 | ||
![]() |
2012中考 | 2012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訓 | 在職研 | 自學考試 | 成人高考 | 法律碩士 | MBA考試 MPA考試 | 中科院 |
|
![]() |
四六級 | 職稱英語 | 商務英語 | 公共英語 | 托福 | 托業 | 雅思 | 專四專八 | 口譯筆譯 | 博思 GRE GMAT | 新概念英語 | 成人英語三級 | 申碩英語 | 攻碩英語 | 職稱日語 | 日語學習 | 零起點法語 | 零起點德語 | 零起點韓語 |
|
![]() |
計算機等級考試 | 軟件水平考試 | 職稱計算機 | 微軟認證 | 思科認證 | Oracle認證 | Linux認證 華為認證 | Java認證 |
|
![]() |
公務員 | 報關員 | 銀行從業資格 | 證券從業資格 | 期貨從業資格 | 司法考試 | 法律顧問 | 導游資格 報檢員 | 教師資格 | 社會工作者 | 外銷員 | 國際商務師 | 跟單員 | 單證員 | 物流師 | 價格鑒證師 人力資源 | 管理咨詢師 | 秘書資格 | 心理咨詢師 | 出版專業資格 | 廣告師職業水平 | 駕駛員 網絡編輯 | 公共營養師 | 國際貨運代理人 | 保險從業資格 | 電子商務師 | 普通話 | 企業培訓師 |
|
![]() |
衛生資格 | 執業醫師 | 執業藥師 | 執業護士 | |
![]() |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證) | 經濟師 | 會計職稱 | 注冊會計師 | 審計師 | 注冊稅務師 注冊資產評估師 | 高級會計師 | ACCA | 統計師 | 精算師 | 理財規劃師 | 國際內審師 |
|
![]() |
一級建造師 | 二級建造師 | 造價工程師 | 造價員 | 咨詢工程師 | 監理工程師 | 安全工程師 質量工程師 | 物業管理師 | 招標師 | 結構工程師 | 建筑師 | 房地產估價師 | 土地估價師 | 巖土師 設備監理師 | 房地產經紀人 | 投資項目管理師 | 土地登記代理人 | 環境影響評價師 | 環保工程師 城市規劃師 | 公路監理師 | 公路造價師 | 安全評價師 | 電氣工程師 | 注冊測繪師 | 注冊計量師 化工工程師 |
|
![]() |
繽紛校園 | 實用文檔 | 英語學習 | 作文大全 | 求職招聘 | 論文下載 | 訪談 | 游戲 |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又稱地中海弛張熱,馬爾他熱,波浪熱或波狀熱,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張熱”,并與瘧疾作了鑒別。1860年Marston對本病作了系統描述,且把傷寒與地中海弛張熱區別開。1886年英國軍醫Bruce在馬爾他島從死于“馬爾他熱”的士兵脾臟中分離出“布魯氏菌”,首次明確了該病的病原體。1897年Hughes根據本病的熱型特征,建議稱“波浪熱”。后來,為紀念Bruce,學者們建議將該病取名為“布魯氏菌病”。1897年Wright與其同事發現病人血清與布魯氏菌的培養物可發生凝集反應,稱為Wright凝集反應,從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我國古代醫籍中對本病雖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慶對本病作正式報道。
[病原學]
布魯氏菌為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初次分離時多呈球狀,球桿狀和卵圓形,故有人建議稱“布魯氏菌”。該菌傳代培養后漸呈短小桿狀,菌體無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莢膜。1985年WHO布魯氏菌病專家季員會把布魯氏菌屬分為6個種19個生物型,即羊種(生物型1~3),牛種(生物型1~7.9)。豬種(生物型1~5)及綿羊型副睪種,沙林鼠種,犬種(各1個生物型)。我國已分離到15個生物型,即羊種(1~3型),牛種(1~7.9型),豬種(1.3型),綿羊副睪種和犬種各1個型。臨床上以羊、牛、豬三種意義最大,羊種致病力最強。多種生物型的產生可能與病原菌為適應不同宿主而發生遺傳變異有關。
本菌生長對營養要求較高,目前實驗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鮮胎盤加10%兔血清制作培養基,其效果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養條件下生長仍較緩慢,在不良環境,如坑生素的影響下,本菌易發生變異。當細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損時細菌落即由S型變為R型。當胞壁的肽聚糖受損時,則細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魯氏菌。這種表型變異形成的細菌可在機體內長期存在,伺環境條件改善后再恢復原有特性。
本菌有A、M和G三種抗原成份,G為共同抗原,一般牛種菌以A抗原為主。A與M之比為20:1;羊種菌以M為主,M比A為20:1;豬種菌A:M為2:1.制備單價A、M抗原可用其鑒定菌種。布魯氏菌的抗原與傷寒、副傷寒、沙門菌、霍亂弧菌、變形桿菌OX19等的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本菌致病力與各型菌新陳代謝過程中的酶系統,如透明質酸酶、尿素酶、過氧化氫酶、琥珀酸脫氫酶及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有關。細菌死亡或裂解后釋放內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質。
布魯氏菌在自然環境中生活力較強,在病畜的分泌物,排瀉物及死畜的臟器中能生存4個月左右,在食品中約生存2個月。加熱60℃或日光下曝曬10~20分鐘可殺死此菌,對常用化學消毒劑較敏感。
[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據調查全世界160個國家中有123個國家有布魯氏菌病發生。我國多見于內蒙、東北,西北等牧區。解放前在牧區常有流行,在北方農區也有散發。解放后國家成立了專門防治機構,發病率也逐年下降。
(一)傳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種家畜、家禽,野生動物是布魯氏菌的宿主。與人類有關的傳染源主要是羊、牛及豬,其次是犬。染菌動物首先在同種動物間傳播,造成帶菌或發病,隨后波及人類。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產物及乳類含有大量病菌,如實驗性羊布氏菌病流產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達3萬個以上,帶菌時間可達1.5~2年,所以是人類最危險的傳染源。各型布魯氏菌在各種動物間有轉移現象,即羊種菌可能轉移到牛、豬,或相反。羊、牛、豬是重要的經濟動物,家畜與畜產品與人類接觸密切,從而增加了人類感染的機會。
患者也可以從糞、尿、乳向外排菌,但人傳人的實例很少見到。
(二)傳播途徑
①經皮膚粘膜接觸傳染 直接接觸病畜或其排泄物,陰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飼養、擠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過程中沒有注意防護。可經皮膚微傷或眼結膜受染;也可間接接觸病畜污染的環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經消化道傳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內臟而受染;③經呼吸道傳染病菌污染環境后形成氣溶膠,可發生呼吸道感染。這三種途徑在流行區可兩種或三種途徑同時發生;④其它如蒼蠅攜帶,蜱叮咬也可傳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三)易感人群
人類普遍易感,病后可獲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種布魯氏菌間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發者有2~7%,疫區居民可因隱性染病而獲免疫。
(四)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家畜流產季節為多。發病率牧區高于農區,農區高于城市。流行區在發病高峰季節(春末夏初)可呈點狀暴發流行。患病與職業有密切關系,獸醫、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顯高于一般人群。發病年齡以青壯年為主,男多于女。牧區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區流行強度受布魯氏菌種、型及氣候,人們的生活水平與對牧畜、牧場管理情況的影響。 [發病機理與病理變化]
病菌自皮膚或粘膜侵入人體,隨淋巴液達淋巴結,被吞噬細胞吞噬。如吞噬細胞未能將菌殺滅,則細菌在胞內生長繁殖,形成局部原發病灶。此階段有人稱為淋巴源性遷徙階段,相當于潛伏期。細菌在吞噬細胞內大量繁殖導致吞噬細胞破裂,隨之大量細菌進入淋巴液和血循環形成菌血癥。在血液里細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細胞吞噬,并隨血流帶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結、骨髓等處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繁殖,形成多發性病灶。當病灶內釋放出來的細菌,超過了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時,則在細胞外血流中生長、繁殖,臨床呈現明顯的敗血癥。在機體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壞死亡,釋放出內毒素及菌體其它成份,造成臨床上不僅有菌血癥、敗血癥,而且還有毒血癥的表現。內毒素在致病理損傷,臨床癥狀方面目前認為起著重要作用。機體免疫功能正常,通過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清除病菌而獲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強,則部分細菌逃脫免疫,又可被吞噬細胞吞噬帶入各組織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稱為多發性病灶階段。經一定時期后,感染灶的細菌生長繁殖再次入血,導致疾病復發。組織病理損傷廣泛。臨床表現也就多樣化。如此反復成為慢性感染。
未經治療的患者血清抗體最先是IgM升高,隨后是IgG升高,IgA在其后呈低水平上升,持續約一年后下降。此后每當病情反復加重時,IgG又可迅速回升。動物實驗用牛種布魯氏菌免疫家兔,提取IgM,IggG,分別作殺菌試驗,證明IgM,IgG有較強的殺菌活性。用強毒羊種菌感染豚鼠后,提純IgG,IgM能起保護作用。但也有人認為血清抗體與保護免疫不相關,僅可作為疾病活動的標志。如Hodgkin‘s病,淋巴瘤的患者布魯氏菌病發病率高;布魯氏菌抗原皮試在敏感患者呈典型超敏反應。說明細胞免疫在抗布魯氏菌感染上起著重要作用。本病的慢性期檢測發現有循環免疫復合物增加,還可出現自身抗體,表明慢性期體液免疫也參與了病理損傷。有人報道慢性期IgG型循環免疫復合物升高占患者的53.13%,IgM型循環免疫復合物升高占患者28.13%,故認為一半以上的患者組織損傷可能為循環免疫復合物所致。研究還發現1/3的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功能減退,致機體失去了免疫穩定作用,也可能是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機體的各組織器官,網狀內皮系統因細菌、細菌代謝產物及內毒素不斷進入血流,反復刺激使敏感性增高,發生變態反應性改變。近期的研究表明,Ⅰ,Ⅱ,Ⅲ,Ⅳ型變態反應在布魯氏菌病的發病機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疾病的早期人體的巨噬細胞,T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正常,它們聯合作用將細菌清除而痊愈。如果不能將細菌徹底消滅,則細菌、代謝產物及內毒素反復在局部或進入血流刺激機體,致使T淋巴細胞致敏,當致敏淋巴細胞再次受抗原作用時,釋放各種淋巴因子,如淋巴結通透因子、趨化因子、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巨噬細胞活性因子等。致以單核細胞浸潤為特征的變態反應性炎癥,形成肉芽腫、纖維組織增生等慢性病變。
本病病理變化廣泛,受損組織不僅為肝、脾、骨髓、淋巴結,而且還累及骨、關節、血管、神經、內分泌及生殖系統;不僅間質細胞,而且還損傷器官的實質細胞。其中以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病變最為顯著。病灶的主要病理變化:①滲出變性壞死改變 主要見于肝、脾、淋巴結、心、腎等處,以漿液性炎性滲出,夾雜少許細胞壞死;②增生性改變淋巴、單核-吞噬細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彌漫性,稍后常伴纖維細胞增殖;③肉芽腫形成病灶里可見由上皮樣細胞、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漿細胞組成的肉芽腫。肉芽腫進一步發生纖維化,最后造成組織器官硬化。三種病理改變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發生和發展。如肝臟,急性期內可見漿液性炎癥,同時伴實質細胞變性、壞死;隨后轉變為增殖性炎癥,在肝小葉內形成類上皮樣肉芽腫,進而纖維組織增生,出現混合型或萎縮型肝硬化。 [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表現復雜多變、癥狀各異,輕重不一,呈多器官病變或局限某一局部。根據1977年九月我國北方防治地方病領導小組辦公室頒發的“人布魯氏菌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判定試行標準”,臨床上分型為:多性期;慢性活動型;慢性期相對穩定型。國外按魯德涅夫(рудHEB)分期法分為:急性期,指患病3個月以內;亞急性期,3個月到1年;慢性期,1年以上。
潛伏期為7~60天,平均兩周。少數患者可長達數月或1年以上。
(一)急性期 80%起病緩慢,常出現前驅癥狀,其表現頗似重感冒。全身不適,疲乏無力,食納減少,頭痛肌痛、煩躁或抑郁等。持續3~5天。10~27%患者急驟起病,以寒戰高熱,多汗,游走性關節痛為主要表現。
發熱 76.8%以上有發熱。典型病例熱型呈波浪狀,初起體溫逐日升高,達高峰后緩慢下降,熱程約2~3周,間歇數日至2周,發熱再起,反復數次。但據729例熱型分析,目前呈典型波狀熱僅占15.78%,低熱占42.11%,不規則熱占15.36%,間歇熱為12.76%,其它尚有弛張熱、稽留熱型等。熱前多伴寒戰畏寒。高熱患者意識清晰,部分還可以下床活動,而熱退后反感癥狀惡化,抑郁寡歡,軟弱無力。
多汗 為本病的突出癥狀之一,每于夜間或凌晨退熱時大汗淋漓。也有患者發熱不高或處于發熱間歇期仍多汗。汗味酸臭。盛汗后多數感軟弱無力,甚至可因大汗虛脫。
關節痛 76.09%以上有關節痛,與發熱并行。疼痛呈錐刺樣或鈍痛,痛劇者似風濕,輾轉呻吟。但關節疼痛程度與病理改變并不平行。病變主要累及大關節,如髖、肩、膝等,單個或多個,非對稱性,局部紅腫。也可表現為滑膜炎,腱鞘炎、關節周圍炎。少數表現為化膿性關節炎。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游走性,慢性期病變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關節。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痙攣性痛。
泌尿生殖系病癥 因睪丸炎及附睪炎引起睪丸腫瘤是男性患者常見癥狀之一,多為單側。個別病例可有鞘膜積液、腎盂腎炎。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宮內膜炎及乳房腫痛。但人類引起流產者少。
其它坐骨神經、腰神經、肋間神經、三叉神經等均可因神經根受累而疼痛。腦膜、腦脊膜受累可發生劇烈頭痛和腦膜刺激癥。其次還可出現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以及皮疹。部分患者還可出現頑固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衄、便血等。
慢性期由急性期發展而來,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無癥狀感染者或輕癥者逐漸變為慢性。慢性期癥狀多不明顯,也有典型,呈多樣表現。
慢性期活動型者 具有急性期的表現,也可長期低熱或無熱,疲乏無力,頭痛,反應遲鈍,精神抑郁,神經痛,關節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但重者關節強直,變形。一部分患者自述癥狀很多,缺乏體征,類似神經官能癥;另一部分患者表現多器官和系統損害,如骨骼肌肉持續不定的鈍痛,反反復復,遷延不愈,晚期有的發展成為關節強直,肌肉攣縮,畸形,癱瘓。神經系統表現為神經炎、神經根炎,腦脊髓膜炎。泌尿生殖系統,可有睪丸炎、附睪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等。心血管系統可有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另外尚有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視網膜血栓性靜脈炎,視神經炎;乳突炎及聽神經損傷等。
慢性期相對穩定型者,癥狀、體征較固定,功能障礙僅因氣候變化,勞累過度才加重。但久病后體力衰竭、營養不良、貧血。
牛種型病例易表現為慢性,羊種型和豬種型病例病情較重,并發癥較多。近年來本病有逐漸輕化的趨勢,可能與預防接種及抗生素的普遍應用有關。
患病后復發率6~10%,常在3個月以內發生。可能是細菌為細胞內寄生,不易為抗生素殺滅或者與療程不夠有關。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