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也是一種造血干細胞惡性疾病。
病程發展較緩慢,脾大可達到巨脾程度。周圍血粒細胞顯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在受累的細胞系中可找到Ph標記染色體或(和)bcr/abl基因重排。大多數患者因急性變而死亡。
1.臨床表現
以中年最多見,男性略多于女性。起病緩慢早期常無自覺癥狀,可出現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代謝亢進的表現。由于脾大而感左上腹墜脹食后飽脹。脾大常最為突出,質地堅實、平滑、無壓痛。治療后病情緩解時,脾往往縮小,但病變發展會再度增大。約半數患者有肝大。部分患者有胸骨中下段壓痛。當白細胞顯著增高時可有眼底靜脈充血及出血。白細胞極度增高時可發生“白細胞瘀滯癥”,表現為呼吸窘迫、頭暈、言語不清、中樞神經系統出血、陰莖異常勃起等表現,慢性期一般約1~4年,以后逐漸進入到加速期,以至急性變期。(什么是白細胞淤滯癥)
2.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常超過20×109/L,血片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多,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桿狀核粒細胞居多;原始細胞一般為1%~3%,不超過10%;嗜酸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后者有助于診斷。疾病早期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晚期血小板漸減少,可出現貧血。
(2)骨髓,骨髓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以粒細胞為主,粒:紅比例可增至10~50:1,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桿狀核粒細胞明顯增多。紅細胞相對減少。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晚期減少。
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NAP)活性減低或呈陰性反應。(重要特點,與其他疾病的重要鑒別點)。
(3)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改變90%以上患者血細胞中出現Ph染色體,t(9;22)(q34;q11),9號染色體長臂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至22號染色體長臂的斷裂點集中區(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編碼的蛋白為P210。P210具有增強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導致粒細胞轉化和增殖,在慢粒白血病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4)血液生化血清及尿中尿酸濃度增高,主要是化療后大量白細胞破壞所致。血清維生素B12濃度及維生素B12結合力顯著增加,且與白血病細胞增多程度呈正比,與白血病粒細胞和正常粒細胞產生過多的運輸維生素B12的鈷胺傳遞蛋白I、Ⅲ有關。
3.診斷根據脾大、血液學改變、Ph染色體陽性可作出診斷。對于臨床上符合慢粒白血病條件而Ph染色體陰性者,應進一步作bcr/abl融合基因檢測。尚需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脾腫大,類白血病反應,骨髓纖維化等疾病相鑒別。
4.病程演變:分為三期:慢性期(穩定期),加速期(增殖期)和急性變期。
(1)慢性期可持續1~3年,進入加速期后患者常有發熱、虛弱、體重下降,脾迅速腫大,胸骨和骨骼疼痛,逐漸出現貧血和出血。對原來有效的藥物變得失效。有很明顯的實驗室檢查特征。
①血或骨髓原始細胞>10%;②外周血嗜堿粒細胞>20%;③不明原因血小板進行性減少或增高;④除Ph染色體外又出現其他染色體異常;⑤CFUGM培養,出現增殖的分化異常,細胞簇增加而集落減少。
(2)急性變期為慢粒白血病的終末期,臨床表現與急性白血病類似,急性變預后極差,往往在數月內死亡。
5.治療
(1)化學治療
①羥基脲為周期特異性抑制DNA合成的藥物,起效快,但持續時間較短。副作用較少,與烷化劑無交叉耐藥性,但停藥后,很快回升,為當前首選化療藥物。
②白消安用藥2~3周后外周血白細胞才開始減少,停藥后白細胞減少可持續2~4周。故應掌握劑量。
用藥過量有較嚴重并發癥,如造成嚴重骨髓抑制,且恢復較慢。長期用藥可出現皮膚色素沉著,類似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的表現,精液缺乏及停經,此外還有促使急性變的可能。
③靛玉紅青黛中的雙吲哚美化合物。副作用有腹瀉、腹痛等。
④小劑量Ara—C不僅可控制病情發展,且可使pH染色體陽性細胞減少甚或轉陰。
⑤干擾素α藥物起效慢。對白細胞過多者,宜在第1~2周并用羥基脲或白消安。
⑥6—MP、苯丁酸氮芥、環磷酰胺及其他聯合化療亦有效。化療時宜加用別嘌呤醇。并保持每日尿量在1500ml以上和尿堿化,防止高尿酸血癥腎病。
(2)骨髓移植應在慢粒白血病慢性期緩解后盡早進行。以45歲以下為宜。慢性自身骨髓移植主要困難是體外凈化未獲得解決,大量化療無法使Ph染色體轉歸陰性。
(3)WBC單采采用血細胞分離機可除去大量白細胞,減少體內白細胞數量,主要用于白細胞瘀滯癥,也可用于急需治療的孕婦。
(4)脾放射和脾切除偶用于伴有脹痛的巨脾以緩解癥狀。
(5)慢粒白血病急性變的治療可按急性白血病化療方法治療,但患者對藥物耐受性差,緩解率低且緩解期很短。
6.預后化療后中數生存期39~47個月。與預后有關因素有:①脾大小;②血中原粒細胞數;③嗜堿及嗜酸性粒細胞數。所謂Ph染色體陰性者預后較差。
(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hronic lumphocutic leukemia)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由于單克隆性小淋巴細胞擴增、蓄積浸潤骨髓、血液、淋巴結和其他器官,最終導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惡性疾病。慢淋白血病絕大多數為B細胞性,T細胞性者較少,歐美國家多見。
1.臨床表現多系老年,男性略多于女性。早期癥狀可能有乏力疲倦,后期出現食欲減退、消瘦、低熱、盜汗及貧血等癥狀。淋巴結腫大,以頸部、腋部、腹股溝等處淋巴結腫大為主。腫大的淋巴結無壓痛,較堅實,可移動。腸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結也可腫大。50%~70%患者有輕至中度脾大。晚期患者可出現貧血、血小板減少、皮膚粘膜紫癜。T細胞慢淋白血病可出現皮膚增厚、結節以至全身紅皮病等。以T細胞性慢淋多。由于免疫功能減退,常易感染。約8%患者可并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2.實驗室檢查
(1)血象持續性淋巴細胞增多。白細胞>15×109/L~100×109/L淋巴細胞占50%以上。絕對值≥5×109/L(持續4周以上),以小淋巴細胞增多為主。可見少數幼淋巴細胞或不典型淋巴細胞,破碎細胞易見。中性粒細胞比值降低。隨病情發展,血小板減少,貧血逐漸明顯。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RBC數目進一步減少,抗人球蛋白試驗多呈陽性。
(2)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淋巴細胞>40%,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紅系、粒系及巨核系細胞均減少,有溶血時,幼紅細胞可代償性增生。
(3)免疫分型淋巴細胞具有單克隆性。B細胞性者,其輕鏈只有k或λ鏈中的一種,小鼠玫瑰花結試驗陽性,SIg弱陽性,CD5、CDl9、CD20陽性;CDl0、CD22陰性。T細胞性的綿羊玫瑰花結試驗陽性,CD2、CD3、CD8(或CD4)陽性,CD5陰性。
(4)染色體約50%患者有染色體異常。以12,14號染色體異常多見,B細胞慢淋白血病以t(11,14)等常見,T細胞慢淋白血病以14號染色體常見。
3.診斷結合臨床表現,外周血中持續性單克隆性淋巴細胞大于5×109/L,骨髓中小淋巴細胞>40%,以及根據免疫學表面標志,可以作出診斷和分類。
4.臨床分期:慢性淋巴細胞血病臨床分期考生要熟悉:
5.治療
(1)化學治療慢淋白血病細胞絕大多數處于休止期(Go)期,因此用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為佳。一般I期患者無需治療,定期復查即可。Ⅱ及Ⅲ期患者應予化學治療。①最常用的藥物為苯丁酸氮芥,每周檢查血象,調整藥物劑量,以防骨髓過分抑制。一般用藥2~3周后開始顯效,2~3個月時療效較明顯。維持半年可停藥,復發后再用藥,對C期(3期)患者合用潑尼松,療效較單用苯丁酸氮芥為好。②環磷酰胺口服,療效與苯丁酸氮芥相似。③氟達拉濱有抑制腺苷脫氨酶作用,完全緩解率50%~90%。
(2)放射治療僅用于淋巴結腫大發生壓迫癥狀或化療后淋巴結、脾、扁桃體縮小不滿意者。不用全身或縱隔放射,多局部注射。
(3)并發癥治療①積極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反復感染者可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②并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或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者可用糖皮質激素,療效尚好。若仍無效且脾大明顯者,可考慮切脾手術,手術后紅細胞、血小板可能回升。
6.預后病程長短不一,可長達10余年,平均3~4年。主要死亡原因為骨髓衰竭導致嚴重貧血、出血或感染。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