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五 實驗室檢查
一、常規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偏低或正常,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對診斷及觀察病情都有價值,其消長與病情相一致。血小板也可減少。
2.尿常規極期可出現尿蛋白及管型。
3.糞便常規在腸出血時有血便或潛血試驗陽性。
二、病原學檢查
細菌培養是確診傷寒的主要手段。
1.血培養病程第1周陽性率最高(達80%),以后逐漸下降,病程的任何階段都可獲得陽性結果。2.骨髓培養較血培養陽性率更高,可達90%以上,其陽性率受病程及使用抗菌藥物的影響較小。
3.糞便培養整個病程中均可陽性,第3—4周陽性率最高,達75%,但應排除膽道帶菌而患其他疾病者。
4.尿培養病程第2周后出現陽性者可達50%。
5.膽汁培養用十二指腸引流的膽汁培養,對病程后期的診斷和發現帶菌者有意義。
三、血清學檢查
l-肥達反應(傷寒血清凝集反應)肥達反應所用的抗原有傷寒桿菌的O抗原、H抗原、副傷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5種。測定患者血清中相應抗體的凝集效價,對傷寒有輔助診斷價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現陽性,其效價隨病程的演變而遞增,第4~5周達高峰,至恢復期應有4倍以上升高。分析肥達反應結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通常抗體O的效價在l:80以上,H效價在1:160以上,才有診斷價值。
(2)應多次重復檢查,一般每周檢查1次,如凝集效價逐次遞增,則其診斷意義更大。
(3)接受傷寒、副傷寒菌苗預防接種后,在患其他發熱性疾病時,可出現回憶反應,僅有H抗體效價增高,而O抗體效價不高。而在發病早期,可僅有O抗體效價的增高,H抗體效價不高。
(4)傷寒與副傷寒甲、乙桿菌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因此,O抗體效價增高,只能推斷為傷寒類感染,而不能區別傷寒或副傷寒,診斷時需依鞭毛H抗體效價而定。
(5)有少數傷寒患者肥達反應始終呈陰性,其原因有:①感染輕,特異性抗體產生少:②早期應用有效抗菌藥物或同時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者,抗體的形成受到影響;③患者過于衰弱,免疫反應低下,或患丙種球蛋白缺乏癥,不能形成抗體。因此,若患者肥達反應陰性,不能除外傷寒。
(6)Vi抗體的檢測一般用于慢性帶菌者的流行病學調查。
2.其他免疫學實驗檢測血清或尿中傷寒抗原或血清中特異性抗體IgM,對傷寒的早期診斷有意義。
四、其他檢查常有ALl"升高,LDH、AKP等也可升高,黃疸少見。
細目六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原因不明的發熱持續l一2周不退者都應想到本病的可能,尤其是有流行病學史、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腫大、血白細胞減少、嗜酸粒細胞消失等高度提示本病,如細菌培養陽性即可確診。早期以血培養為主,以后以骨髓、糞便、尿培養為主。曾用過抗菌藥物的血培養陰性者應做骨髓培養。如臨床表現典型而血培養陰性者,應參考肥達反應結果并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實驗室檢查綜合考慮。
二、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持續性發熱性疾病相鑒別。
1.病毒感染2.流行性斑疹傷寒3.鉤端螺旋體病4.急性病毒性肝炎5.布氏桿菌病6.急性粟粒性肺結核7.敗血癥8.其他瘧疾、惡性組織細胞病、風濕熱以及變應性亞敗血癥等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