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I)簡稱上感,俗稱“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它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常診斷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也可統稱為上呼吸道感染。
一、病因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各種病毒、細菌和肺炎支原體等均可引起,以病毒多見,占90%以上,主要有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薩奇病毒、冠狀病毒等。病毒感染后,亦可繼發細菌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常見的一種。
8.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
A呼吸道合胞病毒
B肺炎鏈球菌
C肺炎支原體
D衣原體
E輪狀病毒
答案:A
二、臨床表現
本病癥狀輕重不一。與年齡、病原體及機體抵抗力不同有關,年長兒癥狀較輕,嬰幼兒則較重。
(一)一般類型 上感常于受涼后1~3天出現鼻塞、噴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適發熱等,熱度高低不一。嬰幼兒可驟然起病,高熱、納差、咳嗽、可伴有嘔吐、腹瀉、煩躁,甚至高熱驚厥。部分患兒發病早期出現臍周陣痛,與發熱所致反射性腸蠕動增強或腸系膜淋巴結炎有關。
體檢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頜下淋巴結腫大、觸痛。肺部呼吸音正;虼植。腸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態的皮疹。
病程約3~5天。如體溫持續不退或病情加重,應考慮炎癥波及其他部位。
(二)兩種特殊類型上感
1.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 病原體為柯薩奇A組病毒,好發于夏秋季。上感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菌是歷年考試的重點,為多次考。起病急驟,臨床表現為高熱、咽痛、流涎、厭食、嘔吐等。體檢可發現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軟腭、懸雍垂的粘膜上可見數個至十數個2~4mm大小灰白色的皰疹,周圍有紅暈,1~2日后破潰形成小潰瘍,皰疹也可發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為1周左右。
24.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體為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柯薩奇病毒
D.單純皰疹病毒
答案:C
2.咽-結合膜熱(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 病原體為腺病毒3、7型。常發生于春夏季。是一種以發熱、咽炎、結合膜炎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散發或發生小流行。可在集體兒童機構中流行。多呈高熱,咽痛,眼部刺痛,咽部充血,一側或兩側濾泡性眼結合膜炎。頸部、耳后淋巴結腫大,有時有胃腸道癥狀。病程1~2周。
19咽-結合膜熱的病原體為(2004)
A流感病毒
B合胞病毒
C柯薩奇病毒
D腺病毒
EEB病毒
答案:D(2004)
(5~7題共用備選答案)
A化膿性扁桃體炎
B咽結合膜熱
C流行性感冒
D皰疹性咽峽炎
E急性鼻炎
下列病原體能引起哪種上呼吸道感染
5.腺病毒
答案:B
6.鼻病毒
答案:E
7.鏈球菌
答案:A
化膿性扁桃體炎主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三、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不難診斷,但需與以下疾病鑒別。
(一)流行性感冒 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有明顯流行病史。全身癥狀重,如發熱、頭痛、咽痛、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癥狀不一定出現。
(二)急性傳染病早期 上感常為各種急性傳染病的前驅癥狀,如麻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脊髓灰質炎等,應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資料等綜合分析并觀察病情演變加以鑒別。
(三)急性闌尾炎 上感伴腹痛者應與急性闌尾炎鑒別。后者腹痛常先于發熱,腹痛部位以有下腹為主,呈持續性,有腹肌緊張及固定壓痛點等。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四、治療
(一)一般治療 休息、多飲水;注意呼吸道隔離;預防并發癥。
(二)病因治療 常用抗病毒藥物:①雙嘧達莫(潘生丁,persantine)對RNA病毒及某些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每日3~5mg/kg;②三氮唑核苷(病毒唑,virazole)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療程為3~5日。如病情重、有繼發細菌感染,或有并發癥者可選用抗生素,常用者有復方新諾明、青霉素,療程3~5日。如證實為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風濕熱、腎炎病史者,青霉素療程應為l0~14日。
局部可用l%病毒唑滴鼻液,每日4次;病毒性結合膜炎可用0.1%阿昔洛韋(aciclov-ir)滴眼,每l~2小時l次。
(三)對癥治療 ①高熱:可口服對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亦可用冷敷、溫濕敷或醇浴降溫;如發生高熱驚厥者可予鎮靜、止驚等處理;②咽痛:可含服咽喉片。
五、高熱驚厥及其處理
高熱驚厥的臨床表現與診斷是歷年考試的重點。
(一)高熱驚厥(febril convulsions) 年幼兒的任何突發高熱的顱外感染均可能引起驚厥,其發病率為2%~8%,這是小兒驚厥最常見的原因。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了解,可能因為6月~5歲小兒的大腦發育不夠完善,分析、鑒別和抑制能力較差,以致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腦引起強烈的興奮與擴散,導致神經細胞突然異常放電而發生驚厥,典型的高熱驚厥具有以下特點:①多見于6月~5歲小兒,6歲罕見,最后復發年齡不超過7歲;②患兒體質較好;③先發熱后驚厥,發熱多38.5℃,驚厥發作多在初熱的24h內,(驚厥多發生在病初體溫驟升時,常見于上感);④驚厥呈全身性、次數少、時間短、恢復快、無異常神經系統癥狀、一般預后好,伴意識喪失,持續10 min內,不超過15min,發作后很快清醒:多件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無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及其他腦損傷。⑤驚厥發作后2周腦電圖正常;患兒體格檢查和精神運動發育正常。
注意:30%~50%患兒以后發熱時亦易驚厥,一般到學齡期不再發生。約2%~7%可轉變為癲癇,尤其是原有神經系統異常,有癲癇家族史及首次發作持續l5分鐘以上者。
【助理】23夏季,3歲小兒突然高熱,體溫40℃,驚厥1次。體檢:神清,面色紅,咽紅,肺、腹(-),神經系統未見異常,最可能的診斷是(2005)
A高熱驚厥
B中毒性痢疾
C流行性腦膜炎
D結核性腦膜炎
E腦膿腫
答案:A
結核性腦膜炎簡稱結腦是小兒結核病中最嚴重的一型。常在結核原發感染后一年以內發生,尤其在初染結核3~6個月最易發生結腦。多見于3歲內嬰幼兒,約占60%。
早期(前驅期) 約l~2周表現為小兒性格改變,如少言、懶動、易倦、喜哭、易怒籌。臨床癥狀可有發熱、納差、盜汗、消瘦、嘔吐、便秘(嬰兒可為腹瀉)等。年長兒可自訴頭痛,多較輕微或非持續性,嬰兒則表現為蹙眉皺額,或凝視、嗜睡等。
中期(腦膜刺激期) 約1~2周,可有頭痛、噴射性嘔吐、嗜睡或驚厥。此期出現明顯腦膜刺激征,頸項強直,克氏征、布氏征陽性,嬰幼兒前囟膨隆。顱神經障礙可出現。
晚期(昏迷期) 約1~3周,癥狀逐漸加重,昏迷、半昏迷、頻繁驚厥,最終腦疝死亡。
中毒型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toxic type)是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復驚厥、嗜睡、迅速發生休克、昏迷。本型多見于2—7歲健壯兒童,病死率高,必須積極搶救。
潛伏期多數為1-2天,短者數小時。起病急,發展快,高熱可>40C(少數不高),迅速發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腸道癥狀多不明顯甚至無腹痛與腹瀉;也有在發熱、膿血便后2-3天始發展為中毒型。根據其主要表現又可分為以下三型。
1.休克型(皮膚內臟微循環障礙型) 主要表現為感染性休克。早期為微循環障礙,可見精神萎靡、面色灰白、四肢厥冷、脈細速,呼吸急促,血壓正;蚱,脈壓小;后期微循環淤血、缺氧,口唇及甲床發紺、皮膚花斑,血壓下降或測不出,可伴心、肺、血液、腎臟等多系統功能障礙。
2.腦型(腦微循環障礙型) 因腦缺氧、水腫而發生反復驚厥、昏迷和呼吸衰竭。早期有嗜睡、嘔吐、頭痛、血壓偏高,心率相對緩慢。隨病情進展很快進入昏迷、頻繁或持續驚厥。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射消失,呼吸深淺不勻、節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此型較嚴重,病死率高。
3.肺型(肺微循環障礙型) 又稱呼吸窘迫綜合征,以肺微循環障礙為主,常在中毒性痢疾腦型或休克型基礎上發展而來,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4.混合型 上述兩型或三型同時或先后出現,是最為兇險的一型,病死率很高。 嚴重病例常合并DIC,腎功能衰竭,偶可合并溶血尿毒綜合征。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