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肺炎
肺炎(pneumonia)是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所致之肺部炎癥,以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以及肺部固定濕噦音為其共同臨床表現。本病是發展中國家最常見的兒科疾病,也是兒童死亡的第1位原因。據國內1991年調查資料表明,肺炎占嬰兒死亡率的23.9%,故加強對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一、分類
由于不能兼顧病因、病理及臨床等特點,小兒肺炎至今尚無一種理想的分類方法。目前常用者包括:
(一)病理分類 按解剖部位分為: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間質性肺炎、毛細支氣管炎等。
(二)病因分類
1.病毒性肺炎 經大量研究證實,合胞病毒居首位,其次為腺病毒3、7、11、21型,甲型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l、2、3型,其他尚有麻疹病毒、腸道病毒、巨細胞病毒等。
2.細菌性肺炎 有肺炎鏈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流感桿菌、肺炎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及厭氧菌及軍團菌等。
3.支原體肺炎 肺炎支原體為主。
4.衣原體肺炎 沙眼衣原體或肺炎衣原體為主。
5.真菌性肺炎 念珠菌、曲菌、隱球菌、組織胞漿菌、球孢子菌等。
6.原蟲性肺炎 卡氏肺囊蟲為主。
7.非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 吸入性肺炎、嗜酸細胞性肺炎、墜積性肺炎等。
(三)病程分類:急性(1月以內)、遷延性(1~3月)、慢性(3月以上)。
(四)病情分類
1.輕癥 呼吸系統癥狀為主,無全身中毒癥狀。
2.重癥 除呼吸系統受累嚴重外,其他系統亦受累,全身中毒癥狀明顯。
臨床上若病原體明確,則以病原體命名,以便指導治療,否則按病理分類命名。本節著重討論支氣管肺炎。
二、支氣管肺炎
支氣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是小兒最常見的肺炎。嬰幼兒肺炎住院數為學齡兒童的39.5倍。可能與此期小兒免疫力低下及下呼吸道解剖特點有關。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低出生體重為嬰幼兒肺炎的高危因素。
(一)病因 支氣管肺炎病原體最常為細菌和病毒,也可由病毒、細菌“混合感染”。發達國家中主以病毒為主。發展中國家則以細菌為主,細菌感染以肺炎鏈球菌多見,近年來肺炎支原體、衣原體和流感嗜血桿菌有增加趨勢。
病理生理 主要變化是由于支氣管、肺泡炎癥引起通氣和換氣障礙,導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無明顯CO2潴留),從而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2.小兒肺炎最主要的發病機制是
A缺氧
B二氧化碳潴留
C毒血癥
D酸中毒
E水鈉潴留
(二)臨床表現
1.呼吸系統 輕癥主要累及呼吸系統。大多起病較急,主要癥狀為發熱,咳嗽,氣促。①發熱:熱型不一,早產兒、重度營養不良兒可不發熱,甚至體溫不升;②咳嗽:較頻,初為刺激性干咳,以后咳嗽有痰,新生兒、早產兒則表現為口吐白沫;③氣促:常見于發熱、咳嗽出現之后,呼吸頻率每分鐘達40~80次,鼻翼扇動,重者呈點頭式呼吸,三凹癥,唇周發紺。肺部體征早期不明顯或呼吸音粗糙,以后可聽到較固定的中、細濕噦音,叩診無異常發現。若病灶融合擴大則出現相應的肺實變體征。重癥則除呼吸系統外,尚累及其他系統而出現一系列相應的臨床表現。
26.8個月男嬰,咳嗽3天,發熱伴氣促1天,查體:呼吸急促,口周略發青,咽部充血,雙肺聞及中小水泡音,心、腹(-):白細胞10×109/L,N 0.65,L 0.35,其最可能的診斷是 (2005)
A.支氣管炎
B.支氣管哮喘
C.原發性肺結核
D.支氣管肺炎
E.毛細支氣管炎
答案:D(2005)
題干解析:患兒以咳嗽、發熱起病,查體呼吸急促,口周發紺,雙肺聞及中小水泡音,臨床可診斷支氣管肺炎,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正常,病毒感染性肺炎可能性大。
16支氣管肺炎與支氣管炎的主要區別點是
A發熱、頻咳
B氣促、喘憋
C呼吸音減弱
D肺部可聞固定濕啰音
E白細胞增高
題干解析:支氣管肺炎在肺部可聽到固定中、細噦音。
支氣管炎在肺部可聞及干濕噦音,多不固定,隨咳嗽而改變。
支氣管哮喘診斷
嬰幼兒哮喘診斷標準
凡年齡<3歲,喘息反復發作者.可按計分法進行診斷:
1.喘息發作≥3次 3分
2.肺部出現哮鳴音 2分
3.喘息癥狀突然發作 1分
4.其他特異性病史 l分
5.一、二級親屬中有哮喘1分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 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所致。多見于2歲以內,尤以2~6個月嬰兒多見,發病季節隨地理區域而異。常于上呼吸道感染后2~3天出現干咳、低~中度發熱,呼吸困難,喘憋為突出表現,2~3天后病情可逐漸加重,出現呼吸增快、三凹征和鼻翼掮動,嚴重者可有發紺。肺部聽診可聞及多量哮鳴音、呼氣性喘鳴,有時伴呼吸音減弱,肺基底部可聽到細濕噦音。喘憋嚴重時可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臨床上有兩種類型:①毛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臨床表現如上述,但中毒癥狀不嚴重,當毛細支氣管接近于完全梗阻時,呼吸音可明顯減低,在喘憋發作時,往往聽不到濕噦音,胸部X線常有不同程度梗阻性肺氣腫和支氣管周圍炎,有時可見小點片狀陰影或肺不張;②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常在滲出性基礎上發病,全身中毒癥狀較重,胸部x線呈線條狀或單條狀陰影增深,或互相交叉成網狀陰影,多伴有小點狀致密陰影。
腺病毒肺炎(adenovirus pneumonia) 為腺病毒所致。3、7兩型是引起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原體,11、21型次之。主要病理改變為支氣管和肺泡間質炎,嚴重者病灶互相融合,氣管支氣管上皮廣泛壞死,引起支氣管管腔閉塞,加上肺實質的嚴重炎性病變,往往病情嚴重,病程遷延,易引起肺功能損害及其他系統功能障礙。本病多見于6~24個月小兒,驟起稽留高熱,萎靡嗜睡,面色蒼白,咳嗽較劇,頻咳或陣咳,可出現喘憋、呼吸困難、發紺等。肺部體征出現較晚,發熱4~5日后開始呈現濕噦音,以后因肺部病變融合而出現肺實變體征。少數患兒并發滲出性胸膜炎。x線特點:①肺體征不明顯時,即可出現x線改變;②大小不等的片狀陰影或融合成大病灶,肺氣腫多見;③病灶吸收緩慢,需數周至數月。
原發性肺結核癥狀輕重不一。輕者可無癥狀,僅在體檢胸部X線時發現。年齡較大兒童一般起病緩慢,結核中毒癥狀多見如低熱、納差、疲乏、盜汗等。嬰幼兒及重癥患兒可急性起病,高熱,但一般情況尚好,與發熱不相稱,持續2~3周后轉為低熱,并伴結核中毒癥狀,干咳和輕度呼吸困難最為常見。嬰兒可表現為體重不增或生長發育障礙。部分高度過敏狀態小兒可出現眼皰疹性結膜炎,皮膚結節性紅斑和(或)多發性一過性關節炎。壓迫癥狀:當胸內淋巴結高度腫大時,壓迫氣管分叉處者可出現類似百日咳樣的痙攣性咳嗽;壓迫支氣管使其部分阻寨時可引起喘鳴:壓迫喉返神經可致聲嘶:壓迫靜脈可致頸部一側或雙側靜脈怒張。
2.循環系統 常見者為心肌炎及心力衰竭。前者表現為面色蒼白、心動過速、心音低鈍、心律不齊,心電圖示ST段下移和T波低平、倒置。心力衰竭時有:①心率突然>180次/分;②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③突然極度煩躁不安,明顯發紺,面色蒼白發灰,指(趾)甲微血管充盈時間延長;④心音低鈍,奔馬律,頸靜脈怒張;⑤肝迅速增大;⑥尿少或無尿,顏面眼瞼或下肢水腫。若出現前5項即可診斷為心力衰竭。重癥革蘭陰性桿菌肺炎尚可發生微循環障礙。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