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預防和治療
(一)預防主要是改善哺乳母親的營養,嬰兒及時添加輔食,年長兒要注意食物均衡,去除影響維生素B12和葉酸吸收的因素。
(二)治療由于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的病因不同,故治療原則也各異,現分述如下:
1.缺乏維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紅細胞貧血的治療
(1)注意營養與護理,防治感染。
(2)肌注維生素B12(IDA為口服鐵劑)量為每次lOOug,每周2~3次,連用數周,直至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血象恢復正常為止。對于維生素B12吸收缺陷所致的患者,應給予長期肌注維生素B12的治療,每月lmg;當有神經系統受累的表現時,應按每日lmg劑量連續肌注至少兩周。單純缺乏維生素B12時,不宜加用葉酸治療,以免加劇精神神經癥狀。
用維生素B12治療2~4天后一般精神癥狀好轉,網織紅細胞增加,6~7天時達高峰,約于2周時降至正常。骨髓內巨幼紅細胞于治療后6~72小時即可轉為正常幼紅細胞.故骨髓檢查必須在治療前進行才有助于診斷。精神神經癥狀大多恢復較慢,少數病人需經數月后才完全恢復。
(3)對癥治療肌肉震顫可用鎮靜劑治療;重度貧血者可予輸血。
2.缺乏葉酸所致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治療
(1)去除病因,改善營養。
(2)葉酸治療,口服劑量為每次5mg,每日3次,連服數周至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恢復正常為止。維生素C能促進葉酸利用,同時口服可提高療效。服葉酸后l~2天,食欲好轉,2~4天網織紅細胞增加。4~7天達高峰。以后血紅蛋白、白細胞或血小板亦隨之增加,2~6周后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恢復正常。骨髓中巨幼紅細胞大多于24~48小時內轉變為正常幼紅細胞,但巨大中性晚幼粒細胞則可繼續存在數天。
因使用抗葉酸制劑而致病者,可用甲酰四氫葉酸鈣治療。對先天性葉酸吸收障礙者,口服葉酸的劑量需達每日l5~50mg方能維持正常造血需要。
(14~16題共用題干)(2002)
男,11個月。母乳喂養,近3個月來面色漸蒼黃,間斷腹瀉,原可站立,現坐不穩,手足常顫抖。體檢面色蒼黃,略浮腫,表情呆滯,血紅蛋白80 g/L,紅細胞2.0×1012/L,白細胞60×109/L。
【執業2002】14該患兒可能的診斷是
A大腦發育不全
B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C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
D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E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答案:E(2002)
解析:可參考第9題。故選E。
解析:從題中的表現可判斷出癥狀為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其表現為毛發稀疏發黃,嚴重病例可有皮膚出血點或瘀斑。血象可見輕度或中度貧血者占大多數。患兒面色蒼黃、疲乏無力。常伴有肝、脾大。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查包括:①血象。呈大細胞性貧血,可見到巨幼變的有核細胞,網織紅細胞計數常減少,中性粒細胞數和血小板數常減低,中性粒細胞變大并有分葉過多現象,可見到5%以上的中性粒細胞有5個以上的核分葉。②骨髓象。骨髓增生明顯活躍,以紅細胞系統增生為主,粒:紅比值常倒置,各期幼紅細胞增為出現巨幼變。③血清維生素B12如小于100則提示缺乏維生素B12。④血清葉酸小于3提示葉酸缺乏。
【執業2002】15確診需作的檢查是
A腦CT
B腦電圖檢查
C血清鐵檢查
D血清維生素B12、葉酸測定
E血清鈣、磷、堿性磷酸酶測定
答案:D(2002)
解析 :可參考第13題。故選D。
【執業2002】16該患兒最恰當的治療是
A靜脈補鈣
B維生素口服
C肌注維生素B12
D肌注維生素D3
E靜滴維生素B6
答案:C(2002)
解析: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是由于維生素B12或(和)葉酸缺乏所致的一種大細胞性貧血。主要臨床特點是貧血、神經精神癥狀、紅細胞的胞體變大、骨髓中出現巨幼紅細胞、用維生素B12或(和)葉酸治療有效。故選C。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