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正常分娩
妊娠滿28周及以后的胎兒及其附屬物,從臨產直至從母體全部娩出的過程稱分娩。
妊娠滿28周至不滿37足周間分娩稱早產;
妊娠滿37周至不滿42足周間分娩稱足月產;
妊娠滿42周及以后分娩稱過期產。
影響分娩的因素
影響分娩的因素是產力、產道、胎兒及精神心理因素。
一、產力
將胎兒及其附屬物從宮腔內逼出的力量稱產力。產力包括子宮收縮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和肛提肌收縮力。
1.子宮收縮力 是臨產后的主要產力,
(1) 節律性 臨產開始時,宮縮間歇期5~6分鐘,持續約30秒。宮口開全(10cm)后,宮縮間歇期僅1~2分鐘,持續時間60秒.
(2)對稱性 正常宮縮起自兩側宮角部,以微波形式向宮底中線集中,左右對稱
(3)極性 宮縮以宮底部最強最持久,向下逐漸減弱,宮底部收縮力的強度幾乎是子宮下段的2倍。此為子宮收縮力的極性。
(4)縮復作用 子宮體部肌纖維縮短變寬,間歇時肌纖維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復到原來長度
2.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腹壓) 是第二產程時娩出胎兒的重要輔助力量. 腹壓在第二產程末期配合宮縮時運用最有效
3.肛提肌收縮力 有協助胎先露在骨盆腔進行內旋轉的作用。胎頭枕部露于恥骨弓下時,能協助胎頭仰伸及娩出;
二、產道
1.骨產道 上面講的三面五線
這里記住一下骨盆傾斜度 指婦女站立時,骨盆入口平面與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為60°。骨盆傾斜度過大,影響胎頭銜接和娩出。
2.軟產道 由子宮下段、宮頸、陰道及骨盆底軟組織構成的管道。
(1)子宮下段的形成 子宮峽部非孕時長約1㎝,妊娠12周后的子宮峽部擴展成宮腔一部分,至妊娠末期被逐漸拉長形成子宮下段。臨產后的規律宮縮使子宮下段快速拉長達7~10cm,肌壁變薄成為軟產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宮肌纖維的縮復作用,子宮上段肌壁越來越厚,子宮下段肌壁被牽拉越來越薄。由于子宮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兩者間的子宮內面形成一環狀隆起,稱生理縮復環。
(2)宮頸的變化 初產婦多是宮頸管先消失,宮口后擴張;經產婦多是宮頸管消失與宮口擴張同時進行。
三、胎兒
胎兒能否順利通過產道,還取決于胎兒大小、胎位及有無造成分娩困難的胎兒畸形。
1.胎兒大小
(1)雙頂徑 判斷胎兒大小,妊娠足月時9.3cm。
(2)枕額徑 胎頭銜接的部位,妊娠足月時11.3cml。中骨盆是10cm,這里枕額徑過不了,所以胎兒要俯屈,用枕下前囟徑通過。
(3)枕下前囟徑 胎頭俯屈后以此徑通過產道。足月時9.5cm。
枕先露的分娩機制
一、銜接
胎頭雙頂徑進入骨盆入口平面,胎頭顱骨最低點接近或達到坐骨棘水平,稱銜接。以枕額徑銜接,部分初產婦在預產期前1~2周內胎頭銜接。若初產婦已臨產而胎頭仍未銜接,應警惕存在頭盆不稱,這個時候我們要測對角徑。
二、下降
胎兒在下降時要完成一系列的作用,如俯屈、內旋轉、仰伸,復位及外旋轉。
三、俯屈
胎頭以枕額徑進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時,胎頭枕部遇肛提肌阻力,變胎頭枕額徑為枕下前囟徑稱俯屈。
四、內旋轉
胎頭為適應骨盆縱軸而旋轉,使矢狀縫與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徑相一致的動作稱內旋轉。胎頭在第一產程末完成內旋轉動作。胎兒的枕骨與母親的恥骨貼合在一起,進行內旋轉,
五、仰伸
這時胎兒的臉就出來了。
六、復位及外旋轉
這個時候頭出來了,但是肩還出不來,所以就要把胎兒的頭和肩同時旋轉45°。一提一拉,胎兒就出來了!
先兆臨產及臨產的診斷
分娩發動之前,孕婦出現預示不久將臨產的癥狀,稱先兆臨產。
見紅,是分娩即將開始比較可靠的征象。
臨產開始的標志為規律且逐漸增強的子宮收縮,持續30秒或以上,間歇5~6分鐘,并伴隨進行性宮頸管消失、宮口擴張和胎先露部下降。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